“我抽烟,关你什么事?”
面对餐馆里的二手烟,我想很多人都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然而,在北京市郊,一家东北菜馆却把禁烟禁出了圈,还被网友誉为“餐馆界的林则徐”。在这里吃饭,面对二手烟的顾客再也不用忍气吞声。饱受二手烟之苦的我们,决定亲自去体验一番,看看它到底有多“刚”!
01北京最能打的禁烟餐馆,没有之一
这家餐馆位于门头沟和石景山交界处,周边看起来特别偏僻荒凉。餐馆一旁就是三家店火车站,据一位过路的奶奶介绍,这里老久以前有三户人家开店,因此得名“三家店”。

最初的三家店已经不在了,但仍有几家店铺围着火车站,其中一家就是今天的主角——老娄锅烙。

走近几步,能看到店门口挂着一个喇叭,里头传出一位大哥京腔,字正腔圆,非常抓耳:“温馨提示,本餐馆无烟餐馆,进入本餐馆,不能吸烟,不能吸烟!烟酒不分家者慎入!吸烟请您到室外去吸,谢——谢——您的——遵守!”腔调抑扬顿挫,语气里满是认真劲。

光靠嗓门还不够,禁烟的规矩还得让人明明白白地看见。
一侧是“无烟示范承诺餐厅”的牌子,另一侧是红底白字的告示,上面毫不客气地写着:“烟瘾大的请您考虑好了,禁止在任何时间在大厅内吸烟。”把“禁止吸烟”四个字扩写出一段自家规矩,我还是头回看到。

门外的阵仗只是预热。进门处先是洗手池,稍一抬头,“北京市《禁烟法》”就悬在脑门上,威慑力瞬间拉满。

大厅里几乎是满的,对于工作日的中午,人气算很旺了。客人们看起来都是街坊熟客,有退休的老人家,也有在附近上班的打工族。

我们的视线马上就被更抢眼的东西牢牢抓住——红底白字的禁烟告示,几乎霸占了整个店面。光是“禁烟法”横幅就有7条,它出现在横梁上、墙壁上、犄角旮旯里,冷不丁就闯入视线。还有数不胜数的禁烟标语和公告,出现在每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
我们仿佛进入了禁烟主题餐厅,一抬头、一转身,无论在哪个方位,都被禁烟告示牢牢包围。

在红底白字的海洋里,还藏着一只哈德门香烟造型的时钟,成了整个店最叛逆的存在。

我们询问店家这是不是特意安排的。店家摆摆手说:“这个老早在家里就用着,正好带过来挂这里,也没留意它是个烟壳。”
02这次吃饭,终于不用皱眉了
已被“禁烟”二字硬控的我们,终于到了吃饭的环节。可刚落座,我们又看到一张禁烟告示。它被压在餐桌玻璃下,几乎占了半个桌面。

餐桌旁墙壁上还贴着一幅告示,写得更直白:“如果有顾客不听劝阻,店家会选择报警。”这并非空谈,收银台就挂着三家店派出所的电话。我们查了下地图,三家店派出所离餐馆只有两公里,警察叔叔到店就是一脚油门的事情。
我想,阅读理解再差的人,看到这里也心知肚明了。但还没结束,翻开菜单第一页,“无烟餐厅”四个大字又赫然出现在眼前。

身旁服务员的围裙上,别着“禁烟劝导员”的红色胸牌。等你点完餐,对方还会告知一句“咱家店里不能抽烟哈”。没想到小小一家餐馆,能把禁烟做得这么有仪式感。

老板是辽宁绥中人,带来了地道的家乡风味。我们点的几个招牌里,有肉三鲜锅烙、炸鱿鱼、塔嘛尖,还有特色的绥中水豆腐。
菜量扎实,人均五六十就能吃得很满足。最值得夸奖的是炸鱿鱼,外酥里嫩,非常新鲜。环顾四周,它几乎是每桌必点。

而比美食更难得的,是一种出门在外吃饭时,特别久违的安心。
回想被二手烟困扰的经历,要么自己忍着,要么换位置躲开。找店家帮忙,总会被一句“请您忍忍吧,这个我也管不了”给搪塞回来。想来也理解,店家不愿做得罪顾客的“坏人”。
这种无力感,在一次春节的家庭聚餐中达到了顶峰。我鼓起勇气,对那位抽烟的长辈说“能出去抽吗?”,迎面而来的是其他亲戚鄙夷的眼光,和对方轻飘飘的一句“把你那边窗户打开就行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是承担二手烟的人要做出改变,还要承受“不懂礼节”“扫兴”的指责。
但是在老娄锅烙这里,店家没打算和稀泥,也没打算留给顾客去内耗。老板和全店员工一起,认领了一份让所有人都能清爽吃饭的公共责任。

我们作为顾客,只需要做到最原始的本分:安心吃饭。
03店家,比顾客更讨厌二手烟
吃饱喝足之后,我们也十分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家店的老板如此坚定地禁烟,而要做到这一点,估计也没少受委屈。
听到我们的提问,店家语气里带着点情绪,指着店里说:“咱这屋的条件,抽烟的话还能待得了啊,咱服务员也受不了烟味。”
可也正因为店面小、位置偏,想把禁烟规矩立起来,遇到的阻碍更多。

回想起疫情期间,店家满肚子苦水:“你就说咱店里的服务员,哪个没挨过骂!”
那会儿附近的居民出行不便,常来店里吃饭。有的顾客接受不了这儿的禁烟规矩,甚至扬言:“我在北京餐馆都能抽,就你这破店我还不能抽了?”
还有的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看到店里没人就抽烟。明知可能会发生口角,店家的态度却从没软下过。“这么多人都不熏我了,剩你自己了,还让你熏着我?不能接受。”店家解释道。
也难怪有一幅禁烟告示直白地写着:“喝了酒(抽烟)不行,就剩您一桌一个人也不行。”原来这每一条规矩,都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

在店家看来,无烟是原则,生意得排在后面。不少人因为在店里抽不了烟,反手就去点评软件打了个差评。店家的态度也很坦然:“不能接受的话,就换家店吃饭。”
店家对禁烟的坚持,终于还是看到了成效。现在大部分人的素质高了,被提醒后都会主动到厅外去抽。

也有越来越多顾客慕名前来打卡,更有中小学邀请店家合作禁烟活动。
我们旁桌坐着一对来附近钓鱼的父女。小女孩对我们说,她觉得在这样一家店里吃饭很新鲜,从没见过贴这么多禁烟通知的餐馆,她以前在小饭馆总被烟味熏得不舒服,但在这里就特别放心。

一位常来店里就餐的老烟民,也打心眼认同。他指着墙上的告示说:“这是人家的规矩,也是咱们的传统美德,到哪儿都不能影响别人,咱们得尊重人才行。”
我想,老娄锅烙最打动人的,正是这份对“尊重”的守护。它看似简单,在今天却显得无比稀缺和认真。
在我们的生活中,规则常沦为墙上的装饰,规劝也总被人情世故消解。而这家小店,却用最直白的方式,将“禁止吸烟”变成了不容商量的底线。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更是敢于直面冲突、敢于得罪人的勇气。
老板或许没想过当什么“餐馆界林则徐”,他只是守住了自己的店,却也顺便为所有疲惫的普通人,守住了一个免于二手烟困扰的空间。它值得被看见,值得我们的生意,也值得长长久久地经营下去。
注:文中提及的店内“北京市《禁烟法》”,其正式名称为《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
策划 | 抠抠鸭
分镜 | 抠抠鸭
出镜 | 抠抠鸭 小江 逸轩
设计 | 卜卜脆
动效 | 卜卜脆
剪辑 | 兵线俊塔了
摄影 | 逸轩 小江 抠抠鸭
作者:获得呼吸自由的城市漫游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