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行刑,选在“午时三刻”?换个时间不行吗?还真不行
创始人
2024-10-10 14:10:41
0

根据记载,古代判官在签令牌时,刑房书吏将死刑犯的姓名标子倒着呈给判官,签字后的牌子刑房书吏会故意一拖拽。

在死刑犯的名字上留有一个打勾的字样,暗意是笔签下的死刑令牌,而且这支判罚了的笔会被弃去,不再使用。

监斩官前往刑场时会在官服外套上红色的衣服来辟邪,行刑完成后,监斩官会绕道前往城隍庙上香,也是为了让跟着的亡灵安息,到了衙门口,放完一挂鞭炮,官轿才能进去衙门。

我们看古装片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古代官员审判犯人时会说:“拖出去,午时三刻问斩”,那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问斩呢?

执行斩刑的时间规定

汉时候,董仲舒写的《春秋繁露》里对四季做了注解:春天是庆,夏天为赏赐,秋天用来惩罚,刑罚放在冬天。

他认为认为秋天和冬天才是行刑惩罚的季节,后来延续到“秋后问斩”。

在唐朝开始,按节气秋分之后到第二年的立春之前,是执行刑罚的时间,宋、元、明、清也是按这个规定执行,在这两个季节也有不能行刑的日子。

如:不是晴天或天色未亮的时候不能行刑,正月、五月不能行刑,九月祭祀或祭祀日不能行刑,一个月里根据月亮形状也有不能行刑的日子如:朔月、上弦月、下弦月的时候。

行刑的时间一般是在一天中的十五点到十七点,即未时到申时之间执行问斩。到了明清之后,犯人行刑时间变成了午时三刻,在《水浒传》第四十回里,宋江被押赴刑场,午时三刻一到,刽子手正要举刀之时,李逵等人赶到劫法场,救了宋江。

午时三刻

古代用天干地支的十二地支来划分一天,用时辰来命名,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一天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

遵循一阴一阳的天道,白天是阳,夜里是阴,阴阳交替,阴衰阳气,子时是夜里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是阴气最重的时候,阴气之后逐渐衰退,阳气开始上升,午时达到阳气最重的时间,午时指的时辰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

一天还被被划分为一百刻,一刻大概为现在计时的十五分钟,午时三刻按现在的计时方法大约是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分。

选择午时三刻问斩的原因

原因一:

封建迷信里的阴阳说。一天里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阴气最重的是子时,阳气最足就是午时,是阴阳交替之时,此时人的经气“合阳”,午时三刻是太阳正盛的时候,阴影最短,人和影子重合,取阳气最重之意。

杀人见血是阴事。根据封建迷信里的鬼神说,人死后会有魂魄,会转世投胎,有怨气的鬼魂会来纠缠活人。

判官、监斩官、刽子手是判罚和执行问斩的人,即使犯人是犯了错、杀了人的罪人,但是毕竟人死是不吉之事,杀人见血属阴。

选择在一天中阳气最足的午时三刻行刑,是取犯人死后魂飞魄散之意,冲淡犯人的魂魄,犯人也不会化成厉鬼,就不会纠缠活人,有种说法是十恶不赦的犯人在午时三刻问斩,不能转世投胎,没有魂魄纠缠世人。

犯的罪比较轻的,选在午时执行死刑,死后魂魄不会消散,还可以投胎转世,也体现了统治者的怜悯之心。

在处刑地点上有在“午门”问斩之说,取“午”,寓意是阳气更盛,犯人的魂魄不能纠缠活人。

原因二:

犯人在执行死刑前,会吃“断头饭”,甚至亲友会带酒前来送犯人“上路”,正午时间犯人吃饱后就犯困,处在“扶枕”的边缘,人提不起精神,晕晕乎乎,昏昏欲睡,太阳一照更是懒散缓慢,犯人的身心都得到放松。

如果是清早或傍晚,气温相较冷一些,犯人很清醒,心理变得紧张焦虑,会增加犯人的痛苦。

刽子手在犯人精神萎靡不振时,刀起人头落地,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也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统治者“民为邦本”的思想。

原因三:

刽子手是行刑之人,手上的刀砍下了数不清的人头,是沾满血腥之人,其是极其怕鬼魂缠着自己的。

正午太阳光正好,照在人身上暖和,没有害怕的心理,阳气可以驱散手里刀下的鬼魂,对刽子手的心里也是一种安慰。如果在天气下雨或早晚寒冷的时候行刑,刽子手也会感觉浑身不自在。

正午行刑也代表着统治者的公正不阿,向民众展示邪恶终究战胜不了正义,起到警戒坏人的作用,同时表明统治者的正直,赢得民心。

原因四:

我们在影视剧或书里听到一个词叫“斩首示众”,刑场除了会在午门,也会设在热闹的菜市口,在行刑的时候围满了前来观看的民众。

正午这个时间,大家都已经起床,忙了一上午,正是闲暇之时,街上的人最多,官府押着关在囚车里的犯人,走过热闹的街道,民众朝犯人扔臭鸡蛋、菜叶子。

最后来看热闹的人聚集到菜市口,监斩官等到日头正午时候,把写着犯人名字的行刑死刑的牌子朝地上一扔,一声“午时三刻到,斩”,就看见刽子手听见命令举起手中的大刀,罪犯即刻人头便落了地,血腥的场面震慑人心。

古人甚至会把砍下的人头挂到城门楼上示众,残忍的场面和惩罚让民众产生害怕的心理,起到人们不敢犯罪,减少社会上犯罪行为的作用。

正午问斩,不会杀错人。犯人在行刑之前,会进行验明正身,以免杀错人,晚上执行死刑会有“狸猫换太子”的风险,一旦执行斩刑,一切都无法挽回。

古代照明设备不完善,靠一个火把照亮,如有偷换人犯或劫狱之人,都难以防范,这也是午时三刻问刑的一个原因。

午时三刻问斩是为了让犯人死后不纠缠活人,魂飞魄散,震慑人心不再犯错,同时白天执行斩刑避免杀错人。

评书和小说里用午时三刻问斩比较多,在写清朝的有些小说里,有大清早行刑之说。鲁迅小说里写夏瑜被杀的时候,也是清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古代骗术界的八大门派:“蜂麻燕... 从古至今,骗术就一直存在,而且在古代的时候,这些骗术还有专门的一些门派,而这些门派也都做着一些见不得...
什么运动对心脏最健康?研究发现... 站着、坐着、走路、爬楼梯、跑步、睡觉……这大概是不少人一天中的所有行为。这些行为会对心脏健康产生什么...
《侦察兵》里搜索队长王德彪,一...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业刚刚开始发展。中国电影人秉承初心,在一幕幕黑白电影作品中,尽己所能,做到最...
我是刑警:击毙张克寒谁功劳最大... 《我是刑警》张克寒案已经告一段落了,现在的剧情已经开启了新的案件了,但围绕着张克寒案的讨论声还没有停...
赵丹的前妻黄宗英:一生结4次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19...
1993年,刘晓庆采访李讷,李... 1993年,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香港回归的钟声尚未敲响,互联网的浪潮还在孕育,中国大地正经...
《六姊妹》直到发现母亲遗嘱,何... 随着十余日的更新,由央视扶持的现实主义家庭情感大剧《六姊妹》,已经播出到了近半的剧情,除了作为主角的...
“珠影四朵金花”之左翎:父亲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20...
《大奉打更人》第一军神魏渊:与... 在《》的剧情中,魏渊的前尘往事浮出水面,这位被打更人崇拜的偶像,听到名字就肃然起敬的人物,原来过往是...
26年了,赖文峰仍忘不了杨钰莹... 1996年底,正值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为了一个男人,杨钰莹突然宣布退出歌坛,而这个男人就是赖文峰。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