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大国的兴起、衰落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就如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由盛转衰本就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存在,对于朝代也不例外。 对于唐宋元明清的兴衰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这个北魏,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它的具体经过可能就没有那么清楚了。 其实北魏在历史上也曾经是个极其兴盛繁荣的超级大国,它是由鲜卑族建立,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称霸中国北部的一方巨头。
就是这样一个能量巨大的北魏,到底因为什么原因只存在了148年就迅速衰落的呢?而且惨到北魏的太后和七位皇帝都被杀害,甚至有两千王侯公卿被集体处死。太和改革缘起 历史记载,孝文帝元宏当上皇帝之后,农民起义不断在各地爆发,朝廷的残酷镇压不但没有平息农民的怒火,反而火上浇油,让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 为了缓和和解决社会各阶层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和孝文帝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称为孝文改革,又因为当时的年号为太和,又称太和改革。
由于孝文帝小时候非常喜欢学习儒家经义、史传百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治国思想,也导致他非常崇尚高度发达的汉族文明,太和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汉族,鲜卑汉化。在文化方面,太和改革主要是禁止继续说胡语,改说汉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并且尊孔子,在各地修建孔庙祭祀。 为了更加方便地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更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在政治方面,孝文帝更是大力进行改革,吏治、税制、俸禄制、官职等都进行了大规模变革。吏治的变革更是保障了太和改革的成功。改革需要各地官员来推动,改革的成败就需要各地各级官员的执行力。为了提高各地各级官员的执行力,北魏颁布了《考课法》,对官员进行考核。规定三年进行一次政绩考核,考核结果直接涉及到官员的升迁罢免。并且五品以上官员,孝文帝亲自考核。通过这种方式,去除了很多尸位素餐的官员,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官员得到重用。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加强官员队伍的素质及能力建设,使整个北魏吏治清明,执行力强大,承担起了非常繁重的改革任务,这从根本上保障了太和改革的胜利。
孝文帝死后,宣武帝继位,继续推行改革,拓展疆土。但在内政治理方面却很差劲,当时的北魏官场上贪污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全国各地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当时的宣武帝和孝文帝一样,非常痴迷汉文化,刚上任就取消了“子贵母死”的制度,这看似人性化的变革,直接为北魏后期皇帝更迭频繁,帝国灭亡埋下了祸根。 太后执政,朝廷动荡 宣武帝死后,孝明帝继位,当时的孝明帝年仅5岁,所以当时朝廷大权掌握在他的母亲胡充华手里。在胡充华掌权的那段时间,她大肆崇佛,在各地修建寺庙,将太和改革留下的家底全部败光,并且对各地的农民起义置之不理,导致朝廷政局日益动荡。
长大后的孝明帝对太后的所作所为愈加不满,密诏岳父进京胁迫太后交权,密诏不幸被太后看到,太后既震惊又害怕,丧心病狂的将其亲生儿子孝明帝毒死,立临洮王子元钊为帝,当时的元钊仅三岁。杀死孝明帝后,太后彻底变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孝明帝岳父尔朱荣举兵攻占洛阳,将胡太后和三岁的皇帝扔进黄河淹死。 尔朱荣拥护孝文帝的侄子元子攸为帝,为孝庄帝,尔朱荣借此掌握朝廷大政,但朱尔荣不满足当臣子,所以他密谋篡位。为了铲除忠于朝廷的王侯公卿,他借祭天的名义,将所有的王侯公卿都骗到了河阴,然后全部杀掉,史称“河阴之变”。
孝庄帝不想祖宗打下来的江山葬送在自己手里,于是将尔朱荣骗到宫中杀死。但是尔朱荣这段时间内家族疯狂发展,尔朱荣死后,他的侄子尔朱兆发动叛乱,攻陷洛阳抓到孝文帝,然后将其勒死。皇帝流水线 孝庄帝死后,尔朱氏凌辱后宫妃嫔,欺压百姓,引起了各地军阀的集体声讨。同时,北魏境内农民起义达到高潮,南梁也对北魏觊觎已久,趁机北伐。当时的中原乱成了一锅粥,北魏政权岌岌可危。 晋阳的刺史高欢攻打下洛阳后,又进军尔朱氏的大本营晋阳,将尔朱氏的势力清扫干净,此时的朝廷重权落在了高欢手里。高欢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拥立元晔、元恭、元朗为傀儡皇帝,以加强对国家的掌控。
一年之后,高欢又立元脩为帝,为孝武帝。元脩不甘于做一个傀儡皇帝,投奔了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做皇帝,为孝静帝。高欢借机迁都到邺,成立了东魏政权。与此同时,投奔宇文泰的孝武帝与宇文泰爆发冲突,被宇文泰杀死。之后宇文泰又立元宝炬为帝,成立了西魏政权,与东魏抗衡。此时的北魏已经名存实亡了。 元善见之后让位给高欢的儿子,东魏政权灭亡,高欢儿子成立了北齐政权。同时,西魏的皇帝也让位给宇文泰的儿子,西魏政权灭亡,北周政权成立。至此,北魏政权彻底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小结:北魏的灭亡过程经历了七年,主要原因是各方势力争夺皇权,却无法名正言顺窃取。最终被高欢和宇文泰用建立傀儡政权过渡的方法获得了皇权。在这七年的历史中,死掉了七位皇帝和2000多名王侯公卿。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皇权充斥着无法描述的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