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作为华夏五岳之首,有着极其厚重的人文意义。
它在中华文化里占据着无可代替的地位,古代先后有六位皇帝在此封禅。
历史上首次封禅,是秦始皇在一统华夏后,于东巡途中举行。最后一次封神发生在距今一千年前的宋朝时期,主人公是宗真宗赵恒,此后再也没有任何皇帝进行过封禅。
封禅的终止,“头功”当属宋真宗,因为他打破了流传千年的规矩,进而使得后世的皇帝耻与他为伍,封禅就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封禅的帝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刻石,记录秦国的丰功伟绩,同时广召天下儒生,商议封禅的细节和礼仪。
由于众多的儒生始终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秦始皇只得自行制定了一套封禅的礼制:修理山路、立石颂德,从南面登山北面下山。
但封禅泰山,并没有让秦朝绵延百年,二世而亡的秦朝,也成为历史的遗憾之一。
一百年后,
汉武帝刘彻在此举行了封禅典礼,建造九尺之高的封坛,再将玉碟埋藏于其中,
此后汉武帝曾五次来此进行封禅。
汉武帝之后,封禅的便是汉光武帝刘秀,史载刘秀命三千余人在登封台上砌垒砖石,而后刘秀戒斋七日,再举行祭天仪式,最后登上山顶更衣举行封礼。
随后的两次封禅都发生在唐朝,分别是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
关于这两次封禅,史料记载的较为详细。
唐高宗的封禅典礼较为特殊,因为根据记载,在随行的队伍中,除了皇帝和王公大臣外,还有诸多来自外国的使节,譬如波斯、天竺、新罗、倭国等等,这次封禅可以称得上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唐玄宗封禅时,同样率领百官和外国使节一同前往,封禅时刻制的《纪泰山铭》,至今仍然可以在泰山上见其真容。
最后一次自然就是宋真宗赵恒了,只不过历史上对于这次封禅的评价,远远不及前五次。
这不仅仅是因为赵恒本人不能和前五位帝王相提并论,还是因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赵恒此举本就充满争议。
大功伟业方可封禅
在封禅的六位皇帝中,宋真宗赵恒真就是最名不副实的那一个。
之前的五个皇帝,每一个都是建立了大功伟业的帝王,唯有宋真宗,虽然不能说是毫无建树吧,但最起码也当的上是无所作为。
宋真宗之前,封禅的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这五位皇帝在中国历朝历代共计四百多位皇帝中,也足可以名列前十。
秦始皇就不用说了,一统华夏的功绩大家熟记于心;汉武帝雄才大略,却匈奴七百余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些都是他在位时期的成就;光武帝击败王莽,而后匡扶汉室,建立东汉。
唐高宗在位时期,远征高句丽,使得唐朝的疆域版图达到顶峰;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后期腐朽,但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相比之下,宋真宗赵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吗?似乎没有,
而且在宋朝的所有皇帝中,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外,其余的皇帝好像都有些不够看。
虽然宋真宗在位早期,也曾勤于政事,下令减免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促成了“咸平之治”,但这根本不能算得上出众,类似的举措在很多皇帝身上都能看到。
而且到了后期,宋真宗开始沉迷于“东封西祀”,在全国多地大修土木,劳民伤财,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走上了唐玄宗的老路子。
最重要的是,宋真宗在位时期,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
要知道在签订之前,宋朝在战场上是占据上风的,在有利的局势下和敌人签订盟约,也算是头一份了。
虽然历史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较为积极,但这无法掩盖它是宋真宗在己方占据优势时,委屈求和的一个产物。
宋真宗泰山封禅,是在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宋真宗的封禅评价素来十分负面,
毕竟相比于此前的五位帝王,赵恒实在是上不来台面。
后世皇帝耻与为伍
光武帝之后的皇帝,也不乏建功甚伟之流,如结束百年乱世,重新统一华夏的隋文帝杨坚,被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位尚且都没有前往泰山封禅,宋真宗赵恒怎么就敢封禅泰山?
所以,宋真宗赵恒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和意义。
此后的历代皇帝,虽然也有数位前往泰山,但都是以“为民祈福”为名,而再无封禅之举,比如乾隆就曾前往泰山祭天祈福。
而宋真宗之后,后世皇帝不再前往泰山封禅,除了宋真宗的原因外,还因为泰山的政治地位逐渐减弱,特别是在后来的元朝和清朝。
蒙古人和女真人的统治者,受其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本身就对泰山缺少推崇之意,
因此泰山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减弱,也是皇帝不再封禅泰山的重要原因。
结语:
作为五岳之首,泰山见证了太多的历史,虽然封禅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泰山的地位并没有彻底消失,到了今天仍然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我们至今仍然可以在泰山上,找寻到许多历史名人留下的痕迹,它们都是泰山文化意义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