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 今天刚看完这部电影,从最开始觉得有些沉闷到中间感受很特别真实,到最后甚至有点想哭。我想说,这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思考作品,不过,可能很多人看不懂真实背后隐藏的那些情感、思考和人生处理,包括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也是片面的。
在看电影前,我有在播客上听到有人谈论北大首映里四位老师的评论。两位女性播主主要探讨的是当时这块首映礼各个老师的发言角度,并尽量还原他们发言的心理状态,分析为什么他们会说这些话,还有他们自己、现场听众的一些感受。 我也没看首映对谈,从播客里传出来的声音中我大抵接收到几层信息: 1,电影《坠落的审判》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女性敏感与观察创造了一部很有意义、很有谈论度,且值得深入谈论和思考的好电影。 2,男性学者们在讨论这部电影时,即使不是有意,但也会在潜意识里带出他们身为男性的那种优越感,比如坐姿、话语权的争夺等等。 播客下面有评论说两个播主在为几个男性学者找补,他们这种不自觉的优越感是源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与学识积累,社会制度造成了他们这种潜在的优越感之类。 我倒觉得两个女播主说的是事实,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认知和阅历发出完全平等的言论。
所以,即使是学者也是有局限性,只不过局限的多少和角度不一而已。而且,每个个体人本身就因为所受的教育、经历和认知受到限制,这是不争的事实。 3,女性更容易反思和尊重,比如陈铭在对谈中以主持人的身份大谈特谈是有些不礼貌的,但是现场的女性学者并没有主动打断。还有女导演存在语言障碍,但是一到她发言时,她很努力表达自己的创作心路等。 而男性学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中的一些过大表现,也未注意到女性学者及导演所处的情景等。 总之,通过播客的内容还有问题里的四个学者言语摘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每个人看待同一件事情(作品)角度是非常不同的。
戴锦华老师是一位女性文化学者,她研究的就是电影、女性主义、历史和政治经济等诸多层面。而且女性的身份可能也让她第一时间想分享的就是最让自己受到触动和长时间研究有了景响共鸣的那一层面。 所以我很理解戴锦华老师认为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并且联想到女性在传统中的位置之类的思考(这也是长久以来众所周知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确实能让更多女性或是有“男主外女主内”意识的人思想中有一些触动。 从来如此便一定是对的吗?真正的公平是让有能力的人发挥更大的能力,而不是因为性别因素让他们的能力变得刺眼,或是因为性别因素就限制控制什么。 说明一点,我看完电影以后从没觉得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只是觉得角度很独特,把日常生活中的很细腻的情感和琐碎的家常矛盾全面展现出来,让人惊叹且欣慰。
董强老师是法学研究学者,仅凭问题中这一段我觉得他的观点是比较中立客观。身为女性,我也觉得不必要一定把电影定义为男性主义、女性主义,而是从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去思考电影本身想要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意义和力量。 他提到的真实的力量、探讨自身存在感这些我也有一些触动,法国坠落文学这点我没有这方面的认知,也没搜索到,但是觉得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考切入角度。 至于他在现场的其他表现,我没有看到,不做评论。
陈铭和王古怪 YU的发言形成了极端的对比,现场的探讨声估计会更火热一些。主持人的工作通常是串联和引导嘉宾说出更多和深层次的话语,显然这次陈老师的自我表达欲占了上风。 玉古的这番话应该是对现场状况的愤慨之言,需要放到当时的情境中看。女性能获得当如今的地位确实不易,是经过很多先驱的奋斗和牺牲才换来我们如今自由发言、选择的生活。 每个人的经历、学识、理念不同,看同一件事情的角度和思考自然不同。但总有一些更贴近人性,更符合人心的发言会被人铭记,让人深思,然后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完善自己的人生。
这应该是人生意义的体现之一。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写于2024.4.4清明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