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博物馆曾举行一场名为“国采朝章”的清代宫廷服饰展览。
在这次展览中,共展出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各种织绣文物130多件套,其中包括了清朝皇帝、皇后和妃子们的礼服、吉服、常服等。在这些文物中,尤以顺治皇帝大婚时所穿的龙袍衮服最为珍贵。
顺治皇帝的这件龙袍,前后绣有八条龙,衣襟里面还绣着一条龙,暗合皇帝“九五至尊”之数。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称为“水脚”。
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顺治皇帝的这件龙袍,是他在顺治八年(1651年)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大婚时所定制的。
这年的八月十三日,顺治帝迎娶蒙古科尔沁部和硕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在紫禁城举行了大婚典礼。随后,册封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这场婚礼的豪华程度,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
当时有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曾亲眼目睹了这场婚礼,他在日记中写道:“那位美丽的蒙古公主在无数蒙古骑兵的簇拥下,来到紫禁城的广场,与中国皇帝举行典礼......世上竟确实有如此无边无际的骑兵队伍......我看到西鞑靼给满清皇帝八万匹马作为礼物!”
据《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这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闺名为 “额尔德尼布木巴”,小名孟古青,是顺治帝的表姐,二人的婚姻属于 “亲上亲”。
令人遗憾的是,顺治帝与这位皇后的婚姻并不美满。大婚两年后的顺治十年八月二十四日,顺治帝下谕要求内阁大学士等“察前代废后事例具闻”,准备废掉皇后。
虽然内阁大学士冯铨、陈名夏等人据理力争,认为不可轻易废后,但顺治帝还是坚持已见,下旨说:“今后乃睿王于朕幼冲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废后,清朝专门记载皇帝和皇后每天情况的《起居注》上,便再也没有了有关她的记载。
甚至到了嘉庆十二年,嘉庆帝还就这位废后的下落,专门下旨要求内务府进行核实:“顺治年间静妃薨后,金棺安奉何处,系于何年月日奉安,自奉安之后,如何岁时行礼之处,其诞辰、忌辰,一并详查,速速咨复。”
由此可见,博尔济吉特氏被废一百多年后,连清朝内务府都不知道她的最终结局,她的下落也就此成为一桩疑案。
顺治帝虽然只活了短短24岁,但他一生共有4位皇后,15位妃子。
他与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结婚仅仅两年,便因“感情不合”废掉皇帝,转过头去又立了博尔济吉特氏的侄女为后,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章皇后,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二婚皇帝。
除了这两位皇后外,顺治的宠妃董鄂氏曾在死后被追为皇后,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也在顺治死后,因儿子当了皇帝而被尊称为孝康章皇后。不过在一般人看来,这两位追认的皇后和之前两位比起来,还是要差一个档次的。
顺治在世时立的两位皇后,都来自蒙古的博尔济吉特家族。
博尔济吉特家族又称孛儿只斤氏,其先祖为统一蒙古诸部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逝世后,其后代连续征服了欧亚大陆,建立了影响世界历史的蒙古帝国。
博尔济吉特家族建立的元王朝被朱元璋推翻后,博尔济吉特家族退回蒙古高原,建立北元政权。终明一朝,这个家族仍时不时对明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发起进攻,始终令大明王朝头疼不已。
博尔济吉特家族所处的漠南地区,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接壤,为免去后顾之忧,努尔哈赤以武力征服了博尔济吉特家族。
经过多次的较量,博尔济吉特家族与努尔哈赤家族联姻结好,于明万历四十年将家族中的一位名叫明安的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开启了两个家族联姻的先河。
十六世纪,爱新觉罗家族在统一女真各部及推翻明王朝的战争中,博尔济吉特家族就多次站在爱新觉罗家族一边,在一系列战争之中冲锋陷阵,浴血疆场,为爱新觉罗家族一统华夏立下了赫赫战功。
崇德三年,清太宗率领军队向锦州发起进攻,松锦之战爆发。
在这场事关明、清国运的大战中,来自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将领色尔格克,率领前锋迎战明军洪承畴的主力,“败其城守兵及松山援师”,为清朝取得松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顺治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多尔衮抓住机会,统领八旗军队入关,定鼎北京,同时派兵剿灭南明政权与中原各地的农民起义军。
来自博尔济吉特家族的额尔格勒珠尔一路追击李自成,德穆图则和多铎一起攻克潼关,击破守关的明将贺珍,“追至兴业,斩杀过半”,可以说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殊勋。
博尔济吉特家族如此骁勇善战,自然会得到爱新觉罗家族的重视。
努尔哈赤为了拉拢这个家族,于天命十年让第八子皇太极迎娶了来自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布木布泰。九年之后,皇太极又娶了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皇太极当上皇帝后,册封布木布泰为庄妃,海兰珠为元妃。
皇太极死后,顺治帝尊布木布泰为圣母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又尊布木布泰为太皇太后。布木布泰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后,谥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太后”。
正是由于同博尔济吉特家族的渊源极深,所以在顺治成年之前,孝庄太后便为顺治特色好了皇后,那就是同样来自博尔济吉特家族的额尔德尼布木巴(孟古青)。
孟古青的父亲吴克善,是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也是孝庄皇后和海兰珠的哥哥。
孟古青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女孩,尤其难得的是,吴克善以及两位姑姑都特别疼她,所以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受过一丁点儿委屈。从小在草原长大的孟古青,身上没有中原女子的那种温婉,更多的是草原儿女的那种泼辣和直爽。
遗憾的是,顺治并不喜欢孟古青这样泼辣、直爽的女性,对这个皇后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两人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可言。
顺治帝爱的人是谁呢?自然是董鄂妃。
董鄂妃不但姿容绝代、才华出众,美而贤,聪慧能文,而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与顺治也是情投意合,相得益彰。
更难得的是,董鄂妃还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顺治也用了“淑德彰闻,温惠端敬”这八个字来评价董鄂妃,可见两人感情之深。
民间传说中还说董鄂妃早逝后,顺治便看破红尘,万念俱灰,偷偷跑到五台山当了和尚。虽然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但也可以从中看出顺治对董鄂妃的感情之深。
最要命的一点是,孟古青嫁给顺治帝,完全是孝庄皇后和多尔衮一手促成的。自皇太极去世以后,朝廷里就是多尔衮掌握实权,顺治帝不过是一个傀儡。
多尔衮考虑到将孟古青嫁给顺治帝会得到孝庄皇后对自己的支持,能更好地控制顺治帝,而且多尔衮一直以来都是向着孝庄皇后的,也更加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一力促成这桩婚事。
顺治帝的父亲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为帝位展开争夺,谁也不服谁。为了防止两败俱伤,于是两人商议,共同拥立当时年仅六岁的顺治当了皇帝,朝廷的一切事务都由豪格和多尔衮说了算,顺治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顺治五年,豪格被多尔衮构陷削爵,死于狱中。
多尔衮随后利用各种手段剪除了其他亲王的权力,自己当上了“摄政王”,随时都有谋篡皇位的可能。顺治对这位叔叔也是敢怒不敢言,只得表面隐忍,实际上对多尔衮恨之入骨。
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清算多尔衮,所以对多尔衮介绍给他的这位皇后,顺治又怎么会有好脸色呢?再加上孟古青是母亲孝庄太后的亲侄女,就更让顺治讨厌了。
一直以来,孝庄太后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一直竭力压制顺治,处处忍让着多尔衮。这种做法虽然明智,但血气方刚的顺治却认为母亲是有意压制自己,是在和自己作对,所以母子俩弄得很僵。
有一次孝庄病了,病得很重,顺治居然都不去探望,便足以证明顺治对母亲的不满有多深了。孟古青恰好又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如果她和姑姑孝庄太后一条心,那自己还有出头之日吗?
但是单纯的孟古青哪里知道这里面的政治斗争那些弯弯绕?她从小就是锦衣玉食,所有人都顺着她,都重视她,如今嫁给顺治后被冷落在一边,眼看着自己的丈夫宠爱另一个女人,这让她怎么受得了?
虽然史书上没有说孟古青在当上皇后的这两年具体都做了什么,但史书上的一句“好奢华、性善妒”,便足以看出孟古青对顺治宠爱董鄂妃是无法忍受的,一定没少吃醋,或者说没少弄些妖蛾子。
她根本没想到多尔衮死后,自己没有人撑腰了,顺治会翻脸无情,不顾满朝文武及皇太后的反对,把自己这个皇后降为“静妃”,从坤宁宫中赶了出来!
有位清史专家曾这样评论过孟古青:“她是个单纯的人,根本不知道她的这桩婚姻是一起政治交易,而妄想在这桩婚姻中获得她想要的爱情——这才是她悲剧命运的源头。”
正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孟古青被废后的最终命运,只有朝鲜的一些史料中对她的下落有所提及。
顺治十三年十月,朝鲜麟坪大君李渲作为朝鲜使者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停留了数月。在其所著《燕途纪行》中记载道:“十九日庚寅,前日所废皇后,今月因其父入朝,许以带还。其父乃帝之表叔云。”
按这位朝鲜使者的说法,顺治十三年,被废的前皇后孟古青,被她的父亲吴克善接回了蒙古。
朝鲜《显宗大王实录》也记载了废皇后孟古青返回蒙古后的情况。
朝鲜显宗六年三月,显宗与出使清朝回国的礼曹判书郑致和聊天时,郑致和告诉显宗:“窃闻蒙古之女,曾为顺治皇帝之后,失宠黜还其国而生子,年今十四,清人屡请于蒙古,而终不送还,早晚必有干戈从事之举。蒙古素恃强不用命,蒙女所生子亦贤,若拥立而争天下,则必为大患,故清人甚以为虑。”
《显宗大王实录》上的记载如果是真的,那么孟古青确实是被她父亲接回了蒙古,而且还在蒙古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至少养到了14岁,清廷多次让蒙古方面把这个孩子送到北京,可蒙古人就是不答应。
面对蒙古人的态度,清廷也很矛盾。有人认为蒙古人向来强悍,要是孟古青生的这个孩子长大后,蒙古人拥立这个孩子为王,和清廷争夺天下,则必为大患。因此清廷上下一直深为忧虑。
曾担任过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特木尔巴根是一位历史学者,对孟古青的下落也很有兴趣。
他多次来到孟古青的老家科尔沁左翼中旗进行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与朝鲜史料进行互证,写成了一本《静妃下落探析》。在书中,特木尔巴根认为孟古青在被废黜后的确回到了蒙古科尔沁,并在此地育有后代。
但是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朝鲜记录的内容源自道听途说,而且上面充满了对清廷的敌视和偏见。
这些学者认为,朝鲜一直视明朝为中华正统,在明清交替之际,即使表面上已经臣服于清朝,但对清朝的看法还存在着一定的妖魔化。所以这位朝鲜大臣郑致和之言,也不可尽信。
同样,特木尔巴根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调查所得的资料,也不过只是一些牧民的口口相传,是否可靠,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
2002年,故宫在整理一批清代内务府奏档时,意外地整理出了内务府奏销档九百余册,并在其中发现了四件关于孟古青的有关资料。这也为解开孟古青的下落之谜,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
这次发现的四件关于孟古青的档案均属康熙元年(1662)的内务府《口奏绿头牌白本档》,第一件为康熙元年包衣谙班费扬古奏问静妃(孟古青)应领的缎匹数量,得到的答复是静妃的缎匹数量与乾清宫五位福晋相等。
此件档案记载了孟古青于康熙元年正月被重新给予服缎匹数,而并非增加服缎匹数,可以证明她在此之前并没有住在宫内,否则应该按制度直接发给她绸缎便是,不用内务府再行询问。
第二件档案记载了孝庄皇后命人赏赐护送孟古青来京的三位妇人一些衣物的小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妇人是“由卓里克图王处将静妃送来”,卓里克图王也就是孟古青的父亲吴克善。
这更证明在康熙元年之前,孟古青并不是居住于宫廷,而是居住在父亲那里。
第三件档案为孝庄文皇后对护送孟古青来京的吴克善手下官兵进行的赏赐。档案中不仅明确指出这些官兵是“送妃前来”之人,而且其带队者是“毕尔塔噶尔额驸之库掌”。
这位毕尔塔噶尔,正是孟古青的兄长,可见这次孟古青来京,是由哥哥毕尔塔噶尔亲自护送,从蒙古部远道而来的。
第四件档案记载了内务府衙门奏问,该拨给“往送静妃”的官兵多少匹马?档案中明确指出这些马是用来“往送静妃”的,证明孟古青这次来京后不久,又离开北京,继续返回了蒙古,只在京师短暂居住了数日。
通过以上几件档案可知,顺治十八年时,孟古青已经不在清宫居住,而是回到了蒙古生活。这次她来北京,很可能是为参加顺治帝的周年祭礼。
通过这几件新发现的档案,结合朝鲜史料,以及特木尔巴根搜集到的资料了,基本可以肯定孟古青在被废掉皇后尊号之后,确实被她父亲接回了蒙古生活。
至于她回到蒙古之后还产下了顺治帝的儿子,且在清廷多次讨要之后仍然拒绝把孩子交给清廷一事,则史料上并无记载,与2002年新发现的几件档案所记载的孟古青回北京受优待的事实并不相符,应该是一种谣传。
不过在蒙古一些地方,确实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传说清廷屡次讨要孟古青的那个孩子,终于惹怒了博尔济吉特家族。
他们威胁说:如果清廷再来讨要这个孩子,他们就和清廷兵戎相见!见博尔济吉特态度如此坚决,清廷也只好不再提及此事。
从那以后,那个孩子便和母亲孟古青一起,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自由的成长,直至终老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