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今日(5月8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影片于昨日(5月7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电影艺术交流映后谈活动,特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锦华,E票电影创始人、资深互联网影视专家高华出席,与本片导演兼编剧李冬梅进行深度对谈,为北京大学的师生观众带来一场关于电影与学术交流的盛宴。
导演真诚分享心路历程 沉浸式映后谈触动人心
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通过一个十二岁女孩小咸的视角,讲述了她在短短七天内所经历的三次死亡和两次新生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少女童年时期对生命聚散离合的懵懂感知和对妈妈永恒的怀念、永不消散的爱。导演李冬梅以其童年时期的真实经历为创作灵感,通过真实纯粹的电影艺术影像和朴素真挚的情感倾注了对母亲的深情厚意和对失去时光的无限追忆。同时,也展现了对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深切同情与怀念。在电影真实情景和写实主义风格之外,这是一部女儿对母亲的追忆录,是一部女性力量的赞美诗,是一次用电影的方式关于日常和无常的存在主义探索。让人于观影过程中,在安静中感受真情的流露,在平淡里看到生死莫测的变幻,在沉默中听到坚韧的呐喊,聆听心灵最深处的情感。观影结束后,戴锦华教授在映后谈现场表达了观影感受:“这部电影在我的感受中是很纯正的一部电影,它没有做任何商业性的妥协。电影来自于导演生命中的真实时刻,其实是没有治愈的创伤,把创伤裸露给我们看,也是一次和母亲的真正的告别。对我来说,我看到了90年代中国南方的乡村。”
据悉,影片主人公小咸的原型即为李冬梅导演,关于创作这部作品的心路历程,李冬梅导演表示:“我在之前经历过一段时间成长上面的困惑,其中不愿面对的事件就是在我12岁时母亲去世这件事情。但是当我从电影学院毕业,然后在社会上开始工作,我才意识到这个关于妈妈的故事是我绕不开的一个坎。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成长在我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就停滞了,因为那样的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一个孩子心目中造成的近乎暴风骤雨般的影响其实是很深的。”谈及助力影片上映的原因,E票电影创始人高华说:“我觉得这种母女的情感,不管是哪一种状态,都是人类最基本的爱。能触动每个人内心最深处最柔软的部分。那时候我就暗下决心,助力这部电影能在院线上映。我和导演对这部电影的起心动念和目标都很一致。好在这部电影终于迈过了千山万水,来到了观众面前。哪怕只有一个细节触动到大家,我就非常欣慰了。”
(导演编剧 李冬梅)
点击获取影片更多资讯
聚焦女性农村与生命 纯粹极简风格饱受佳赞
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已在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第44届哥德堡国际电影节、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第2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或提名。其中,该片获得第44届哥德堡国际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这是该电影奖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影片)、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本片在各大电影节放映后,备受业界关注。有网友对农村女性的命运产生了思考:“农村女人们相似的命运,一个接一个流传于乡亲口中,源源不绝,又迅速被遗忘。仿佛田间地头从没存在过一个劳作的女人,一个孕育的女人,一个沉默的女人”。有观众因影片纯粹极简的风格深受触动:“越是平凡的故事越有力量,越是无声的镜头越让人震耳欲聋”、“在镜头炫目迅速的时代,将固定镜头拍成这样的地步,完整传达出沉重却又无力的感觉”。在得知主人公小咸的原型就是导演后,有观众说:“故事里的女儿,已是独立女性,从容而自信。我们需要感谢时代,把那些女性的悲剧一起埋葬在地里,至少埋藏了一部分。谢谢导演的勇气,直面28年前那段伤痕”。影片将观众从银幕带入现实,观影过程就像是一次亲身的体验。导演通过坦率的表达和极简主义传达出一种充满内省的真实情感。
(戴锦华 李冬梅 合影)
本片由浪力(重庆)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于今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守住母爱的田野,练就修复的能力。
来自淘票票媒体号:妈妈和七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