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出的抗美援朝电视剧《上甘岭》迎来了大结局,该剧播出半个月以来,收视是创了不少新高,但热度与口碑表现均平平无奇,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拍的不够细致严谨。
大结局在黄轩饰演的段显峰一声"向我开炮"后,战役迎来最终胜利,段显峰却永远的留在了那个597高地上…
《上甘岭》剧终的几集,志愿军大反击的壮阔战场景象确实令人热血沸腾,然而段显峰的牺牲却未能触动我的情感,黄轩的那一句“向我开炮!”太尬了!
剧里被誉为“高材生”的段显峰凭借智慧研究出步炮协同战术,显著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成为了炮兵不可或缺的“眼睛”。
这么厉害的一双眼睛,结局却非得以牺牲的方式收尾,真的有必要吗?而且牺牲的方式真的很牵强。
所以,大结局不喷不快!
虽然这部剧总体不错,精气神足,但是我真的很难理解,在通讯畅通无阻的情况下,为何还要依赖传统的定位红旗来引导炮火。段显峰深知位置坐标与火炮参数的关系,完全可以在安全距离内通过步话机精确引导炮火。
这样的剧情设置缺乏真实性,远不如复原王成坚守阵地的经典场景来得动人。
艺术加工还是要坚持逻辑合理才能引发观众共鸣,成为经典不是。
网友说这段情节改也容易,一开始段显峰先与炮群约定,如果步话机故障,他会以自己举着红旗引导炮火。引导中,弹片击中步话机,通讯断断续续,无法连续清晰报送火炮参数。
于是他持续向步话机呼叫杜文锦呼叫:向我开炮(不需要刻意说为了新中国,时间就是胜利),杜文锦在断断续续的通讯中听清了意思,含着热泪引导炮群再开炮是不是更合理些?
或者,在最后一集的关键时刻,段显峰在冲锋途中,通过步话机向炮兵战友毅然决然地喊出“向我开炮!”时插入致敬经典老电影《上甘岭》的片段,将这一幕的悲情与感人推向极致,这样的结局是否会更加震撼人心?
《上甘岭》结尾的反攻大场面虽挺震撼,但也感觉到了这部剧还是有许多不太理想的剧情,太多细节经不起推敲了。
例如,面对敌军如铜墙铁壁般的封锁,运输线艰难无比,但段显峰却能轻松穿梭于各大阵地之间,如军部、炮连等,这显得极为不合理。
单兵应该还是很容易隐藏的,只是没带点吃喝确实有点脱离现实,再怎么下去了一趟至少能带一水壶的水回来。
刘伟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但或许是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似乎不太熟悉。总的来说,这部剧在化道服、投入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但剧情设计仍有待加强。
演员黄轩的演技不错,但奈何剧本不行。段显峰作为一名教员,在实战中却表现得比一线部队还要出色,几乎被塑造成了“神”。这种将所有英雄形象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模式,就有种神剧的感觉。
对比影版《上甘岭》抗美援朝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等作品,讲述的战争之惨烈令人震撼,志愿军战士们值得我们深深敬佩。然而,《上甘岭》这部剧的剧本确实一般般,这个题材值得一个更加出色的剧本。
当然了,这剧拍成这样,主要还是导演的锅,演员演的都还不错。
尤其潘斌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之前喜剧形象,剧里演正面人物演的毫无之前喜剧中的那种感觉,戏路又宽了。
潘斌龙饰演的指导员胡满仓牺牲的时候真的好难受,差一点点他就能撤下去了。他那句“我吃饱了,先下桌了”真的很泪目。
他演的就是基层的指挥员,演的非常好!从领口,精神状态,到行为,都是基层连队指导员的样子!把指导员演活了,他用通俗的道理,把上级的作战指示传达给了当时文化水平低下的战士们。我们的部队当时的思想工作离不开这样接地气的政工干部。
总之《上甘岭》这部剧拍得真是犹如隔靴挠痒的感觉,不够细致,浮于表面了,可惜了这么好的播放平台与演员。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