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特派”》创作阶段完美收官真实素材铸就乡村振兴时代记忆
创始人
2025-03-24 14:09:05
0

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深度耕耘,由昕影影业出品、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的网络剧《我是“科特派”》于近日正式宣布完成全部采风调研与剧本创作,进入拍摄筹备阶段。该剧以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25年发展历程为脉络,通过近百万字的采访实录、上千个真实案例,全景式记录科技工作者扎根乡土、赋能农业的壮阔图景,被业界誉为“一部用脚底板踩出来的乡村振兴影像志”。

万里采风:从田野到剧本的“硬核”创作

为还原科技特派员群体的真实生态,创作团队践行“没有调研不创作”的原则,自2023年3月起跨越福建、宁夏、浙江等3省15县,行程累计3.2万公里,对132位老中青三代科技特派员进行追踪式采风。从闽北山区凌晨三点的菌菇大棚,到西北荒漠烈日下的节水灌溉田,团队累计采集:

300余小时现场影像:包含科特派田间指导、农民实操、技术攻坚等原生态场景;

500多份工作日志:涵盖1999年首批科特派手写记录到当代数字化任务清单;

103个技术转化案例:包括“菌草治沙”“AI茶叶品控”等标志性成果。

总制片人杨刚坦言:“创作最难的不是戏剧化改编,而是对专业性的敬畏。我们曾为5分钟的实验室戏份,邀请6位农学专家三轮审稿;剧中出现的47项农业技术,全部经过原型科特派审阅。”为突破行业剧“悬浮感”,剧本特别设置“真实性守门人”机制——由5位资深科特派组成顾问团,对每一集涉及的技术细节、乡村生活逻辑进行标注修订。

福建基因:在地化叙事的深度挖掘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福建元素在该剧中得到浓墨重彩的呈现:

历史纵深:复现1999年南平市首批科特派“提灯夜访农户”“炕头制定帮扶计划”等标志性场景;

技术图谱:完整展现“福建经验”如何从闽北推广至全国,特别聚焦菌草技术、数字茶园等本土创新成果;

人文温度:收录21段闽北方言对话原声,真实呈现科技工作者与农民从“水土不服”到“性命相托”的情感进阶。

小人物与大时代的交响 幽默笔触书写奉献史诗

剧本以单元剧形式串联,既有"博士书记用抖音卖山货""AI助老茶园焕新生"等时代感强烈的新鲜故事,也不乏老科特派"二十年磨一剑"改良柑橘品种的坚守篇章。昕影影业总裁杨刚透露:"剧中80%的情节源自真实事件,既有科技赋能带来的戏剧冲突,也有知识分子与乡土碰撞出的幽默火花。比如一位教授教农民用大数据养鱼,自己却差点被鹅追到水田里的趣事,就将在剧中原汁原味呈现。"

致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丰碑

自1999年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福建南平发源,全国已有数十万科技工作者将成果播撒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该剧特别邀请首批科特派代表担任顾问,正如顾问团的老科技特派员所说:"看到年轻团队如此用心记录这段历史,仿佛看见科技兴农的薪火在不断传承。"

据悉,《我是"科特派"》已进入拍摄筹备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正式开机拍摄。这部融合科技情怀与乡土烟火的作品,或将掀起新时代"乡村奋斗剧"的热潮。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古代骗术界的八大门派:“蜂麻燕... 从古至今,骗术就一直存在,而且在古代的时候,这些骗术还有专门的一些门派,而这些门派也都做着一些见不得...
《六姊妹》直到发现母亲遗嘱,何... 随着十余日的更新,由央视扶持的现实主义家庭情感大剧《六姊妹》,已经播出到了近半的剧情,除了作为主角的...
《侦察兵》里搜索队长王德彪,一...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业刚刚开始发展。中国电影人秉承初心,在一幕幕黑白电影作品中,尽己所能,做到最...
“珠影四朵金花”之左翎:父亲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20...
1993年,刘晓庆采访李讷,李... 1993年,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香港回归的钟声尚未敲响,互联网的浪潮还在孕育,中国大地正经...
《大奉打更人》第一军神魏渊:与... 在《》的剧情中,魏渊的前尘往事浮出水面,这位被打更人崇拜的偶像,听到名字就肃然起敬的人物,原来过往是...
赵丹的前妻黄宗英:一生结4次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19...
《大奉打更人》结局,原来,这才... 两个青衣侍从,一个说西口郡封了,一个说西口郡从来就没有封过。谁在说谎?镇北王妃去镇北王驻地,是天经地...
《大奉打更人》直到临近大结局,... 许七安在帮苏苏查父亲失踪真相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有人用法术抹去了自己曾经在大奉存在过的痕迹。但...
“花鸟使”“县主”是什么,李现... 作为开年第一部大剧,1月7日开播的古装剧《》显现出不错的品相。该剧由华策影视出品,丁梓光执导,张鸢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