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观察家丨科幻微短剧:既要科学外壳,也要故事内核
创始人
2025-08-01 11:40:17
0

周思同

日前,国内首部航天科幻题材微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举行开机仪式,引来了许多科幻爱好者的关注。借由新兴的微短剧形式,科幻题材作品是否会迎来又一次“破圈”机会,再度点燃国产“科幻热”?

微短剧是碎片化娱乐的产物。相比传统电视剧及网剧,其具有几个鲜明特征:制作成本较低,许多剧目仅需数十万元便可完成;剧情节奏较快,注重强烈的情绪表达;由于剧情编排和制作成本的条件限制,微短剧受众群偏向下沉市场。这几点特征与科幻题材的特点存在不兼容之处。

相比其他题材,科幻影视作品的制作往往依赖于更高的成本。从《星际穿越》中浩瀚的异宇宙空间和精密的太空站,到《银翼杀手》中霓虹璀璨的赛博都市,再到《第九区》中极具压迫感的外星飞船……提到科幻作品,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大背景、大空间、大国重器等需要耗费更多成本的“高大上”元素,这有异于微短剧普遍具有的低成本制作特征。如何在经费限制下塑造出足够的“科幻感”,是科幻微短剧面临的重要挑战。

同时,科幻题材的受众与微短剧的主流用户群存在错位。科幻题材诞生于科学理论之上,是在现有科学框架之下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一种虚构,这种特征要求其受众是具备一定科学知识量、倾向于在观看作品时进行深度思考的人群,这有别于下沉市场占比较大、偏好碎片化叙事的微短剧用户群。

当然,尽管受到诸多限制,科幻微短剧仍有崛起的可能性。

蓬勃发展的AIGC(人工智能合成内容)技术或可压低科幻作品的制作成本,解决成本问题。在制作包装之外,科幻作品得以大范围传播的前提,必然在于其故事内核,在于其内容包含能否引起社会大众共鸣的情绪内核。能否在科幻的框架下,发挥微短剧强情绪的特征,讲大众关心的议题,回应社会的共同需求,或将成为科幻微短剧最终“破圈”的关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6年了,赖文峰仍忘不了杨钰莹... 1996年底,正值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为了一个男人,杨钰莹突然宣布退出歌坛,而这个男人就是赖文峰。可没...
小米 Watch S3 智能手... 作为一名运动手表评测博主,我一直对小米 Watch S3 智能手表充满了好奇。毕竟,小米作为一家以性...
他是江西历史上唯一的皇帝,出自... 在中国历史上,建朝定都的北方城市占据主要的大头,南方几乎没有像县这样的千年古都。但是你不知道,在江西...
古代骗术界的八大门派:“蜂麻燕... 从古至今,骗术就一直存在,而且在古代的时候,这些骗术还有专门的一些门派,而这些门派也都做着一些见不得...
肺结节普遍率80%?专家解读:...   中国肺结节人群超1.3亿且越来越年轻。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肺结节高危人群已达1.5亿,每年新诊出...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 明朝的司礼监,一个由太监组成的机构,自其成立之日起便与文臣主导的内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双元权力结构。它...
九重紫:庆王到底多爱万皇后?母... 《九重紫》中逆党口中的“上位”并不是庆王,而是万皇后,不是庆王相当皇帝,而是万皇后想做女皇帝,这两者...
清明上河图密码:她让宋朝美人有... 《清明上河图密码》正在热播中。该剧中角色众多,好多位中年实力派演员同台飙戏,比如张颂文、周一围、、是...
我是刑警:击毙张克寒谁功劳最大... 《我是刑警》张克寒案已经告一段落了,现在的剧情已经开启了新的案件了,但围绕着张克寒案的讨论声还没有停...
什么运动对心脏最健康?研究发现... 站着、坐着、走路、爬楼梯、跑步、睡觉……这大概是不少人一天中的所有行为。这些行为会对心脏健康产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