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灼灼韶华》剧情中,家破人亡、无处可去的韶华来到了上海,成为了纱厂的一名纺织女工。
回到起点,从头再来。韶华是个天生的乐观派,她拥有超乎寻常的治愈能力。在来到上海滩之后,韶华开始了上班打卡的日常。
此时的韶华,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为了告别往事、重新出发,她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朱沙。
别人的新生,往往是从改头换面开始,韶华却偏偏选择了改名换姓,着实有些意外。更加令人费解的是,在韶华的世界里,娘家姓褚,婆家姓陈,初恋夏初,女儿萱萱,她身边没有一个人姓朱,却为什么要取名朱沙呢?
从表面上看,朱谐音“褚”,化名朱沙实则是褚沙,这从侧面折射出韶华内心对褚家的认同。
何况,在萱萱惨死、夏初出国之后,失身于陈二顺的韶华自知与夏初再无可能。白月光变成了朱砂痣,韶华为自己取名朱沙,意味着她已经看穿了自己和夏初的结局,正如朱砂痣一样,夏初成了她心间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拥有过却无法再拥抱。
不过,以韶华的心性,为自己取名朱沙,或许还有其他的深意。朱沙又名朱砂,本就是一味中药,作为医药世家出身的小姐,韶华给自己取名朱砂,妥妥的标签鲜明、专业对口。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韶华长年经商、精通药典,对于朱砂的功效比谁都清楚。作为传统中药,朱砂具有安神、镇惊的疗效。
朱砂,是韶华为自己开的方子、抓的药。在家庭巨变、惨遭横祸之后,惊魂未定的韶华,急需要抚平伤口、自我治愈,改名朱沙是她对自己的抚慰和疗伤。
但是,韶华改名朱沙,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进入纱厂之后,韶华总会在某个失眠的夜里,想起年幼遇害的女儿萱萱。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夜晚,韶华经历了各种人间惨剧,但最让她痛心的恰恰是女儿之死。
事实上,在夏初向韶华发出携手出国、远渡重洋的邀请时,她一开始是拒绝的。韶华像是一只雄鹰,固然不愿意一生都被困在牢笼里。但是,告别土生土长的祁州、去往完全陌生的欧洲,这是韶华从来都不曾想过的事情。
不过,正如夏初说的那样,去往法兰西,能够让韶华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广阔的舞台。
但是,在近乎表白的夏初面前,韶华是这样说的,“我们是同类,但我还有别的割舍不下的。”
在韶华的心里,最割舍不下的人就是萱萱,而让她下定决心、漂洋过海的人,也是萱萱。
在夏初英雄救美、挺身而出之后,韶华对他还是满满的抗拒。最终促使她改变主意的,是夏初手绘的一本画册。
在这本画册里,萱萱了解到日月星辰、浩瀚宇宙;在女儿渴望的眼神里,韶华看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夏初让韶华看到了更好的未来,为了让萱萱得到更加系统的教育,韶华这才决定接受夏初、嫁给夏初、一起带着女儿、一起出国。
让萱萱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才是韶华决定出国的根本原因。只是,一夜之间、陈家剧变,萱萱惨死、韶华被掳。她再也不能带着女儿去更远的地方,异国他乡开眼界、上学读书长见识。
在古代,朱砂不仅是药材,还是学生上学读书前开笔礼上的常客。在中国传统的启蒙仪式里,朱砂开智向来是开笔礼的重要环节。民间向来有朱砂开智、心明眼亮的说法,用朱砂在孩子的额头点上红痣,象征着智慧启蒙。
如今,韶华终于到了大城市上海,她给自己改名朱沙,就是希望借着朱砂开智的寓意,把女儿写在名字里、溶在血液里,背负女儿年少的梦想,完成女儿未了的心愿。
萱萱是韶华的痛,韶华是女儿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