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后代"VS平民?孟加拉国抗议背后不仅是"考公"之争
2024年7月11日,孟加拉国达卡,学生们在抗议中与警察扭打在一起,他们要求实行公务员择优制度。视觉中国 资料图
在经历了上百人死亡,逾万人受伤的暴力冲突后,孟加拉国最高法院终于做出妥协,于7月21日做出最新裁定,将预留给该国"开国功臣"后代的公务员岗位配额大幅缩减至5%,而93%的公务员岗位将面向社会择优录取。
这场被孟加拉国政府比作"战争"的抗议,最初也是由最高法院在6月5日的一纸裁决引爆的。那一次,孟加拉国最高法院高等法庭的裁决恢复了六年前废除的孟公共服务部门岗位"配额制",结果引发了全国性抗议活动,至今仍持续发酵。
面对民间的示威压力,孟政府和执政党一方面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另一方面将炮火引向了主要反对党和抗议民众,采取强力措施,却激化了矛盾。如今孟最高法院已做出妥协,但抗议者对这一裁决并不买单,要求当局彻底废除该制度。
一再引爆抗议的"考公"配额制,暴露的更多是该国独立52年来多个领域的固有矛盾和陈年积弊。
一纸裁决推翻六年前抗议成果,引爆怒火
孟加拉国此次全国性抗议示威活动针对的目标,是政府公务员岗位招录"配额制"(quota system)。要理解为什么这一制度能引发万千民众的怒火和抗议,首先得了解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配额制,顾名思义便是按照名额比例,将部分职位分配给特定群体的报考人员。1972年初孟加拉国正式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建国后,开国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及其领导的老牌执政党孟加拉人民联盟(Awami League,简称"人盟")以政府政令的形式建立了配额制,将30%的公务员职位预留给"自由斗士"(参加1971年孟加拉国解放战争的老兵)。此外,这场战争中受害的女性和未被充分代表的地区居民也获得了预留配额。
尽管所有岗位报考人员都需要通过初试,但面试阶段则要依照配额制进行招录。按照最初的制度设计,只有20%的公务员岗位面向所有公民、择优录取。显然这一制度自出台之日起,便不乏争议和反对声音。此后随着执政党轮替、战争老兵年龄增长等因素,不同群体的配额比例有所调整、增减,但这一制度并未从根本上废除。
2012年最新改革之后,当前的配额制将30%的公务员岗位留给"自由斗士"的后代,10%留给女性,10%留给落后地区,5%留给少数民族(该国人口99%为孟加拉族,1%为20多个少数民族),1%留给残障人士。如此一来,真正择优录取的岗位比改革前明显压缩,只占不到一半(44%)。
孟加拉国公务员岗位配额情况,来源:The Daily Star
显然,这样的制度加大了孟众多大学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难度,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早在2008年及配额制最新改革后的第二年(2013年),该国学生、公务员考生等群体便以首都达卡和该国著名高校达卡大学为中心,掀起抗议活动,但无疾而终。到了2018年,积压已久的不满终于前所未有地爆发为全国性抗议示威。
2018年的抗议持续长达五个月,抗议者还在全国各地铺设路障,暴力冲突造成至少262人严重受伤、44人被捕,引发了美国、德国、挪威、瑞士等国家的关注,也给孟政府施加了切实的压力,迫使后者一次次做出让步:2018年10月取消了第9至第13职级公务员岗位配额制;2019年7月,孟政府做出承诺,如果第14至第20职级公务员没有足够的配额群体报考,则对普通考生择优录取;2020年1月,直接委任的第8职级以上岗位也取消配额制。
然而六年后孟最高法院的一纸裁决,却要毁掉抗议群体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成果:孟最高法院高等法庭在6月5日认定孟政府2018年取消公务员配额制(尤其是取消"自由斗士"后代的30%配额)不合法,事实上以司法途径恢复了配额制。这无疑成为了今年全国性抗议活动的导火索。于是,一场被命名为"学生反歧视运动"的抗议活动迅速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