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改革"大刀阔斧",事业单位"大变天"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咱们得好好唠唠。
山东这波操作,可真是让全国人民都瞪大了眼睛。一下子把近200万事业单位员工推向市场,这动作可不小啊!
咱就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万万没想到,"考编大省"先出手了。
日前,山东省10部门印发意见,启动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收回相应事业编制,相关人员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从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几字之差,则是从事业编制到合同工的巨大变化。
有媒体表示,约10万原事业编制人员,将会受到影响。
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支持的人认为,这是打破"铁饭碗"的好机会,能激发活力。反对的人则担心,这会不会影响公共服务质量,老百姓的利益会不会受损?
放在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须得承认,山东这次"事业编"改制动作确实挺生猛,未来在全国必然具有示范作用。
山东改制方案彻底解决了原"事业编"的去留与身份问题。这次改革不是"换汤不换药"。事业单位转企后,将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包括人事制度、薪酬体系、考核机制等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事业编"原来是吃财政饭,改制后,"铁饭碗"打破了,同样的队伍接下来开始要自力更生,哪天企业自收自支平衡不了,"饭碗"可能说没就没了。企业员工与"事业编"的最大不同,企业员工工资不再有财政兜底。
媒体对山东的"事业编"改制评价挺高。媒体普遍认为,改制不仅能稳定和顺利实现事业单位到企业的平稳过渡,还能有效减轻财政负担。2023年山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00多亿,税收收入占比大概70%,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1.25万亿,民生支出就占了将近八成。山东财政收支状况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