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月咏幻】
2024年8月,秋风本应送来丰收的喜悦,然而,一股"米荒"的阴云却笼罩着日本这个岛国。超市货架上的大米被抢购一空,民众焦虑地四处寻觅,曾经司空见惯的"吃饭"问题,如今却成了让日本人揪心的难题。超市上的米架子不仅空荡荡,还写上了提示语:"一户限购一袋。"
日本东京一处便利店内,大米货架上写着"一户限购一袋"的字样。 日本东京新闻
"日本不是大米自给率接近100%的国家吗?怎么会出现米荒?"这一疑问在日本社会蔓延开来。的确,日本长期以来以极高的大米自给率而自豪,然而,极端天气与政策失误等因素交织,却让这个"吃米大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今年8月,日本全国大米平均零售价格同比上涨了12%,部分地区涨幅甚至高达20%。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储备米的库存量也在不断下降,引发了民众对未来粮食供应的担忧。
大阪府知事(相当于大阪府的省长)吉村洋文公开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已经向日本政府反映了开仓放粮的要求。他认为,日本政府有那么多储备粮,就应该释放出来。但是事与愿违,日本农林水产省(相当于农业部)表示,如果放出储备粮,会影响以民间流通为主的大米供需和价格,所以目前对于开仓放粮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似乎下一秒就要说出"谷贱伤农"了。
日本媒体对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社媒帖子的报道。日本东京新闻
日本民众在超市排队抢购大米、政府备蓄米放出与否的争议、米价上涨对民生的影响……种种现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忧虑的图景。
史上最低的大米库存,碰上了最脆弱的8月
早在2024年6月,日本媒体就已报道大米供需紧张的迹象。如今,随着时间推移,这一问题愈发严峻。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末民间大米库存量同比下降18%,创下史上新低。
日本民间大米库存量变化图。数据出处:日本农林水产省
与此同时,米价持续上涨,5月全品牌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2%,部分地区涨幅甚至更高。早在5月,米价就已经连续三个月上涨,业内人士对未来米价走势普遍看涨。日本相关机构景况调查显示,业界对未来三个月米价的看涨情绪达到历史高点。
日本米价历年变化。 数据出处:日本农林水产省
由此可见,8月的米荒早在5月就已经有明显的预兆,米价随着产量暴跌和通货膨胀节节暴涨。但相当戏剧性的是,今年8月正是日本最脆弱的时刻。8月8日,日本日向滩发生了大地震,这被认为是引发日本南海海槽板块大地震的前奏,后者是一个会对日本产生极大重创和危险的未知灾难。于是日本政府发出了警报,呼吁民众小心应对,并开始调查大地震是否真的将到来。
出处:日本ANN新闻
调查很快结束,警报也很快解除,但那已经是一周后的8月15日。更何况,就算日本政府宣布解除警报,依然有许多民众担忧,万一地震突然爆发的情况。于是,自保意识极强的日本民众开始疯狂地大量购买生活必需品,其中就包括传统主食--大米。
作者供图
基于日本intage SRI+(日本零售店数据库)的调查,警报发出后,日本线下店铺里的大米售价从原本的缓慢上升直接来了一个超级暴涨。顺带也炒高了速食米饭的价格。
当然,这并不只是地震警报的锅,背后还有更大的超级Buff,那就是台风。今年夏天的台风已经直接影响了日本稻米的收获:原本在8月底就可以开始收割的稻米,却受到台风的影响,大雨导致土地受潮,难以用机器收割,需要等到9月4日左右才可以开始。
NHK新闻
此外,日本还在这个时期迎来了"暑假"盂兰盆节。从8月13日到16日,日本全国几乎所有人都会放假。大型公共假日期间的大米进货量本来就会出现减少。
最后,2023年的夏季,日本遭遇了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稻米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产量低于预期。这也直接导致在2023年年底,茨城县的农协提高了对大米的收购价。
NHK新闻
这么一看,日本出现超市搬空、限购抢粮的极端情况,又非常的合理。如此之多的Buff叠在一起,让本来就处在供应量短缺时期的日本大米,在所有人都最需要买米的时间,遇上了流通困难的事件。
日本大米越产越少,但还要出口
很多人看到这里不禁会发出疑惑:日本的大米几乎常年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率接近100%,为什么还会如此脆弱?答案简单来说是:日本吃和种的大米越来越少,但又不进口,反而在不断地出口。
自给率过高会令本国在遭遇供应链危机时出现更严重的危机。日本几乎不进口大米,正常的进口大米关税极高。这部分基本上是世界贸易组织(WTO)限定的最少进口额度,以及基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从澳洲进口的大米,且进口之后也是由日本政府统一保管。民间企业的进口份额只有一点点,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大米进口。
出处:日本农林水产省
与这种情况格格不入的是,日本甚至经常出口大米到其他地区,出口量年年攀升。
出处:日本农林水产省
这么看下来,日本算是自给自足的粮食大国了?事实上并非如此。日本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人们吃大米少了,种的也少了。
根据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日本人食用大米的数量从1965年代每人每年118千克,已经掉到了2020年的50.8千克,减少了一半还多。
出处:日本农林水产省
日本稻农的数量和大米产量都在稳步减少:从1970年的466万户减少到了2020年的70万户,剩余不到六分之一。
出处:日本农林水产省
因此,我们得到另一个惊人的事实:日本人正在掐死自己的本土粮仓。
看上去好像日本的大米实现了自给自足,但其实是它从1970年代开始就在减少大米产量,增加小麦的进口量,这让日本人习惯了吃面包和通心粉。
出处:日本农林水产省
这就导致日本的大米自给率接近100%,但是综合的食品自给率(以热量计算)仅有可怜的38%。
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令人悲哀的是,日本在1965年的综合食品自给率都达到了73%之高,可偏偏就是在增加小麦进口额度、减少大米产量之后的这几十年里,让自给率降低到了目前的水平,几乎减半。
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管山下一仁评论道,日本对小麦的进口方式几乎就是在给美国农场主发价格补贴。因为进口小麦的买卖并非由民间进行,而是由日本政府主导。政府为了稳定物价,将原本应上涨20%的进口小麦售价维持不变。而这半年所需的财政负担高达350亿日元。
在这里,就不得不引入日本的农业协会(JA)的角色:这是由日本农民及农业经营者组成,依照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法》所组建的农业合作组织。其组织多由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领导,形成一个"农协集团"。
而农协在这些年里一直都是日本农业的一颗"重磅炸弹"。
日本农协以"米价就是农民的工资"为口号,对自民党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日本自民党是一个以各地基层为基础的政党,而在地方政治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组织众多农民选票的农协。为了获得选举支持,自民党在米价上回报了农协。于是1960年代的米价大幅上涨。高米价导致供给过剩,从1970年开始,政府开始向农民提供补贴、鼓励减产。
高补贴带来的另一个效果是,许多非全职农民也会因为高米价而选择继续种稻。这就导致日本小体量稻农中出现一个诡异现状:如果全职种植,按照农协的批发收购价,必赔,谷贱伤农。但是,如果他们同时出去打工或者上班,又可以通过自己在市场上卖点稻米,再吃一点税收减免,进而打平或者小赚一笔。
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提到日本米农越来越少的原因:如果正常专心种田,大概率是赔钱或者勉强收支平衡,那为什么不去上班呢?这直接导致了日本的稻农数量减少到以前的六分之一还不足。
而农协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同时做了一件超越规则的事情,它自己还经营有银行。如果米价过高,农民就会把钱存进日本农林中央金库。多年下来,这个银行里的钱越来越多,非常稳定。
作者供图
而存在农林中央金库里的钱几乎不怎么往外借,这个金库由此成为一只"肥羊",能拿出至少60万亿日元(约3万亿元人民币)在资本市场里投资,获取超额的回报。
有了这些投资回报,农协就能通过破坏性的价格竞争来主导日本各地方的基层市场,从肥料、农药到农业机械,农协的市场占有率极高,乃至于基层的丧葬业都是农协主导的。日本民众的生老病死事实上依靠着这个名义上是行业协会,其实权力结构相当于"国企"的组织。
自己的粮仓才是人民的安全感
当曾经引以为傲的稻米如今沦为超市货架上的"稀缺品",当"吃米大户"不得不面对"吃饭难"的窘境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的错?可以很直接地得出结论,日本"米荒"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它揭示了日本农业政策的弊端,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日本农协的垄断、日本政府的补贴政策以及对进口小麦的过度依赖,共同编织了一张束缚日本农业发展的巨网。这张网,让农民失去活力,让粮仓日渐空虚,让日本的粮食安全岌岌可危。
这次日本的"米荒"不是单纯的粮食短缺问题,更是对日本农业政策和民生产业掌握权的一份警告。一边是政治家和财团勾结带来的天量利益,一边是挣扎在安全线上的民生,孰轻孰重,日本政府和人民应当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米荒"警示我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更应以此为鉴,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