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格力电器缠斗长达10年的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克斯”)正式踏上了赴港IPO上市的征程。在春节前夕,奥克斯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奥克斯早就有进入资本市场的意图。早在2015年,公司就曾在新三板挂牌,并在一年后摘牌。2016年,奥克斯更是计划冲击A股IPO,聘请了东方证券进行上市辅导,但受A股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此次IPO未能如愿。如今,奥克斯转战港股,中金公司担任其保荐人。
奥克斯在招股书中解释,放弃A股转战港股的原因是港股上市有利于公司业务发展战略。本次赴港IPO,奥克斯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募资将用于全球研发、智能制造体系升级、供应链管理强化、销售及经销渠道拓展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那么,奥克斯为何如此执着于IPO上市?公司真的缺钱吗?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奥克斯的资产负债率达84.56%,存在一定的财务压力。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为36.96亿元,对应的长短期债务合计为27.46亿元;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34.38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97.48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28.96亿元,同比下降33.84%。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费用为0.35亿元。在空调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开拓海外市场等需要资金支持,奥克斯的财务压力显而易见。
然而,备受质疑的是,在本次IPO前,也就是IPO的业绩记录期内,奥克斯突击派发股息37.90亿元。这一操作被市场质疑为圈钱。此次分红,大部分流向了奥克斯的实际控制人郑坚江家族的腰包。奥克斯由浙江宁波人郑坚江创立,第一大股东奥克斯控股持有公司96.36%股权,郑坚江家族通过奥克斯控股持有大部分股权。也就是说,37.90亿元的分红,郑坚江家族分得了36.5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37.90亿元的分红几乎分光了奥克斯2022年、2023年两年的盈利。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奥克斯圈钱质疑的声音,甚至有人呼吁奥克斯的融资应该叫停。
尽管面临质疑,但奥克斯冲击港股IPO的底气来自于其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根据招股书披露,2023年,奥克斯的销量增长率为38.6%,市场份额约为6.2%,在全球前五大空调企业中增速第一。同时,按2023年销量计算,奥克斯也是中国大众市场家用空调第一品牌。近几年,奥克斯的经营业绩表现也较出色,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均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稳步增长。
业务分布方面,截至2024年9月30日,奥克斯家用空调收入占总营收的88.3%,毛利率19.8%;中央空调收入占比10%,毛利率32.2%。企业整体的毛利率则为21.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保持增长趋势。
然而,在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奥克斯的技术短板却不容忽视。自2013年起,格力电器掌舵人董明珠就公开指责奥克斯挖走人才,将“格奥”矛盾公之于众。此后,格力电器多次起诉奥克斯专利侵权,均胜诉。2017年至2023年4月,格力电器共27次起诉奥克斯专利侵权,均获得了法院的支持。频频被起诉、频频败诉,暴露了奥克斯的技术短板。
在研发投入方面,奥克斯确实显得不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98亿元、5.67亿元、5.09亿元,研发费率维持在2%左右。而主营空调的格力电器,2023年的研发投入高达70亿元左右。
有分析人士认为,奥克斯空调目前最大的软肋是不具备核心零部件即压缩机的自主生产能力。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等企业均通过收购或自主研发完成了压缩机的自主生产能力,而奥克斯严重依赖压缩机外部采购,造成了空调产业链条不完整。这也使得奥克斯空调的品质、性能上与大品牌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频频被起诉专利侵权、频频败诉,也使得奥克斯的品牌影响力受到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也有所下降。在消费者投诉方面,有投诉者称在奥克斯旗舰店买的三台挂机存在不制冷不制热的问题。综上所述,奥克斯赴港IPO之路充满了挑战和质疑。虽然公司业绩快速增长,但技术短板和财务压力却不容忽视。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