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将更加积极有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吴奇聪在 “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五届(2025)人大重阳迎春论坛上发言指出,只有多方政策形成合力,货币政策才能真正发挥逆周期调控和跨周期布局的功效。 现将其发言实录发布如下: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自2025年起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是自2010年来,中央首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今年1月14日国新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发布会上,央行新年度首次公开发声,称“2025年将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我之所以认为2025年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更加积极有为,当然不是无的放矢,更不是讲大话空话,而主要有三个维度的考虑。
其一,从当下来看,新发增量政策还是成效显著的,我们离类似日本“零利率”下货币政策失灵的窠臼还很远。我们能看到,自去年9月以来,包括降准降息在内的一揽子增量货币政策的及时部署和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首次创设,显著刺激了居民贷款需求、润滑了企业流动性,市场预期大幅改善,助力实现四季度经济回暖。12月的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我们降准降息的政策依旧有效。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0%,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6%,均高于名义经济增速。贷款利率稳步下行,12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为3.43%,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为3.11%,同比下降0.88个百分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1.9%,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3.0%,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4.6%,均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
其二,从横向来看,海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并且已经有一部分海外货币政策工具被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始付诸实践了。比如新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互换便利”,即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使用他们持有的债券、股票等资产作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这其实就脱胎于美国的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这项工具2008年3月被美国用来应对次贷危机,2020年3月的疫情熔断时,被再度启用。
可以说,TSLF和QE一样,都是美联储发明出来应对金融危机,并且起到过非常良好效果的救市工具。我们现在把它拿了过来,并且在原版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比如有期变无期,应急变常设等,都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此外,像是美联储的前瞻性指引机制、欧央行的“利率走廊”机制都是我们现在正努力学习并有了初步成果的研究对象,相信在政策支持下,2025年我们能从我们的发达国家朋友身上学到更多。
最后,从纵向来看,上一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08-2010)的实践,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这一次不至于盲人摸象,一头雾水。比如说,2008年“适度宽松”的快速见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积极财政政策及“四万亿”投资的配合,这就是我们要继承发扬的地方,也就是宏观政策需协同配合。财政政策应精准投入,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链升级,改革措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只有多方政策形成合力,货币政策才能真正发挥逆周期调控和跨周期布局的功效。
又比如,2008年的教训告诉我们,单纯依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做法虽能短期托底,却易滋生中长期不平衡与扭曲,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困境。这就警示我们要重视定向、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将金融资源引向“卡脖子”领域和实体经济关键环节,避免后期结构失衡和杠杆攀升。此外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