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资金止盈港股ETF。
港股行情持续回暖,部分ETF资金选择落袋为安。数据显示,本月以来合计有高达21只港股概念ETF资金净流出金额超亿元。
不过,与红利资产相关的多只ETF基金份额反而出现明显增长,这些ETF年内表现不及恒生指数,资金或进行了高切低的操作。目前,ETF资金的操作仍有较为明显的短线思维,呈现出“越跌越买”、“越涨越卖”的风格。
尽管港股ETF资金出现落袋为安的操作,但是港股通资金流向显示,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势头较盛,本月已净买入港股金额超180亿元,年内净买入港股金额超1300亿元。
超百亿ETF资金落袋为安
2月13日,恒生科技指数突破去年10月7日高点,创2022年2月来新高,年内涨幅一度超过21%。不过,港股尾盘跳水,截至收盘,恒生指数下跌0.2%,恒生科技指数下跌0.87%。
港股年内表现冠绝全球,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表现最佳,推高相关ETF净值表现。
数据显示,40多只港股概念ETF年内涨幅超10%,最新净值创阶段性新高。拉长时间看,超20只ETF自9月下旬以来涨幅超过50%,持有这些ETF的投资者短期浮盈颇多。
部分ETF资金选择落袋为安,不断减持涨幅较高的港股主题ETF。资金流向数据显示,本月以来,资金从港股概念ETF净流出超百亿元。
具体来看,合计有高达21只港股概念ETF资金净流出金额超亿元。其中资金分别从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华夏恒生科技ETF、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净流出40.01亿元、17.07亿元和13.46亿元。
港股ETF资金呈现出“越涨越卖”的操作。更长周期来看,2024年9月24日以来合计有7只ETF获资金净流出超10亿元,其中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资金净流出金额达到了102亿元,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华夏恒生科技ETF资金净流出金额分别为70.69亿元、69.52亿元。
实际上,在9月行情爆发以前,港股表现低迷,持有港股概念ETF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不过,投资者采取了“越跌越买”的操作,在港股ETF低位分批不断买入,以此达到降低持有成本的目的。因此,即便过往港股ETF业绩表现不佳,但是ETF的份额却在去年屡创新高。
高切低,资金净买入红利类ETF
尽管部分港股ETF资金出现落袋为安的操作,但是港股通资金流向显示,华安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红利ETF、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ETF、华夏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和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等港股红利主题ETF本月仍获资金净流入。
港股市场中,科技、互联网等公司股价表现强势,而高股息红利等板块表现较弱,甚至没有跑赢恒生指数,这或是资金进行高切低操作,卖出恒生科技ETF的同时买入港股红利主题ETF的原因所在。
港股红利资产受到资金青睐布局,不少红利相关ETF规模屡屡创造历史新高。以华安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红利ETF为例,该ETF份额持续攀升,最新份额规模为21.11亿份,相比去年底规模增长76%。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成立于2024年6月底,最新规模是成立之初的1.35倍。
华安基金表示,六部门合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红利资产受到机构增量资金青睐。相关部门不断疏通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拉长考核周期,明确资金投向股市的比例要求。在全渠道、多维度的大力推动下,测算2025年增量资金或超万亿。险资等资金属性与红利板块低波动、高股息的特性具有更高匹配度,在长债收益率跌至历史低位的背景下,增量资金有望更多流向红利板块,红利策略中长期的资金面向好。
“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估值处于历史相对较低水平。”嘉实基金认为,资金逢低布局信号已现。2025年红利投资大概率仍是市场主线之一,港股红利ETF可能是帮助投资者乘势而为、布局中长期趋势行情的投资利器。
此外,公募基金还在不断加大对红利相关主题ETF的布局。如天弘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宣布自2025年2月24日开启认购,长城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宣布自2025年2月17日开启认购。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联接、国泰君安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鹏华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数、招商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ETF等均于今年结束认购。
外资喊话看多中国股票,南向资金力挺港股
目前,ETF资金的操作仍有较为明显的短线思维,呈现出“越跌越买”、“越涨越卖”的风格。整体来看,包括南向资金在内,全球资本整体呈现出净买入港股的趋势。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势头较盛,本月已净买入港股超180亿元,年内净买入港股资金超1300亿元,为近年来同期新高。自去年以来,国内公募主动型基金大幅增配港股,不少公募基金持续增配港股优质公司,提升港股仓位。国泰君安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主动管理基金的港股配置比例创历史新高,实配比例为14.3%,环比提高1.9个百分点,超过2021年二季度。其中,港股的科技龙头标的获得主动管理基金的大幅增配,如小米集团、腾讯控股、中芯国际H股等。
此外,近期还有高盛、大摩、德银、贝莱德、美银、瑞银等外资分析师近期纷纷喊话看多中国股票。如高盛认为,中国的增长前景和技术突破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提升,有助于缩小美国与中国科技股之间较高的估值差距。
恒生前海港股通精选混合基金经理邢程分析,港股涨幅的大部分是由股权风险溢价的收窄所贡献,而以美债收益率为锚的无风险利率略有下行和盈利预期上修均贡献较为有限。
开年以来,科技等成长风格持续爆发,恒生科技指数短期交易过热,而红利资产反弹力度较小。
“港股这波大涨,是情绪与资金共振的结果。”中金研究部分析,目前市场情绪已接近2024年5月初高点,技术指标上已接近超买,短期可能有透支现象,更像短期交易性资金的狂欢,投资者内部仍然存在分歧,市场的持续性可能面临考验。
未来资金避险情绪或增加,短期红利板块或将迎来补涨机会。展望后市,不少机构看好红利板块的投资机会。华泰证券认为,当前高股息板块的交易性机会来自科技资产的交易过热,配置性机会来自险资等长期资本的偏好。中长期来看,仍是较好的防御型配置选择。
华安基金认为,国内降息周期下的低利率环境、经济弱复苏的背景均利好红利策略,市值管理指挥棒下央国企的分红意愿和能力均较强,港股通央企红利的股息率优势显著配置价值较高。
责编:汪云鹏
校对: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