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其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位居首位。2025年为提振消费,仍需有拿得出、用得上、见效快的增量措施。消费信贷能够促进消费增长,但近年来金融业信贷投放向生产端倾斜,消费贷占比持续降低。当前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收缩、居民部门杠杆率下降,扩大投放消费贷的债务风险可控。2024年12月,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将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强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在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尽快出台扎根民生消费场景、服务中低收入群体的结构性工具支持消费金融,有望为提振消费作出积极贡献。
扩大消费信贷具有
必要性与可行性
2025年提振消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类政策需应出尽出。一般可采取财税、就业、社保、产业等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并通过丰富消费场景、改善消费环境、升级消费供给等措施提升消费意愿。此外,还应更加重视消费信贷的作用。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贷款,用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我国开展消费信贷的机构主要包括4000多家商业银行、31家消费金融公司、25家汽车金融公司、5000多家小贷公司,另外互联网平台也提供助贷服务。
消费信贷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提振消费。研究发现,许多居民存在未来收入充足但当期收入或储蓄不足以负担消费的情形(被称为“流动性约束”)。据调查,我国现有各类“蓝领”(包括外卖员、月嫂、保安、建筑零工等)超过4亿人。“蓝领”平均月收入不足5000元,工作不稳定,可能面临暂时待业、薪资拖欠等问题。有的居民活期存款不足以承担大额消费。一旦资金紧张,居民可能推迟消费或消费降级。消费信贷扩大覆盖客群、提升资金额度,能够增加居民当前可支配资金,激发被“流动性约束”抑制的消费需求。金融监管部门实证测算显示,引入消费金融服务后,借款人消费金额提升16%~30%,合作商户销售额提升约40%。
消费信贷包括三个口径:短期消费贷款(1年期以内,主要服务居民购置食品、服装、家电、旅游等消费支出),2024年末存量约10万亿元;不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消费贷款(除短期消费贷款外,还包括汽车、装修建材等大宗购买支出),存量约20万亿元;全口径消费贷款(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存量约58.5万亿元。
近年来,消费信贷投放减速。2020年后,各口径消费信贷存量增速整体出现下滑态势。尤其是2024年,与居民日常消费关联最为紧密的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已连续三个季度为负,年末余额同比下降约1.7%。消费信贷余额在全部贷款中占比下降。我国信贷投放更多向供给侧倾斜,企业贷款占比上升而居民贷款占比下降。在居民贷款中,经营贷占比上升而消费贷占比下降。2019—2024年,短期和全口径居民消费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分别降低2.3个和5.1个百分点。
居民杠杆率降低背景下,扩大消费贷对居民债务风险影响可控。2020年以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快速提升推高居民杠杆率。2013—2020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提高约28个百分点,其中约20个百分点是由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GDP比例提升所贡献。2020年以后,房贷下降使居民杠杆率封顶回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回落,带动居民部门杠杆率企稳并于2024年回落。随着房贷缩量,扩大消费贷后居民债务风险可控。增加消费贷的同时,确保居民杠杆率没有过快上升,不会显著加大居民部门债务压力。
近几年积累的居民存款能够支撑消费贷扩张。2020年以来,居民偏好储蓄现象明显,居民存款余额累计增长63%,明显超过居民部门贷款余额增幅(31%)。近几年积累的居民存款,为还本付息奠定了基础,能够支撑下一轮消费贷的较快投放。同时,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利息偿付压力也相应降低。过去曾有观点认为,房贷重、房价高挤出了居民消费。当前房价逐步回归合理区间,房贷存量和利率都已明显降低,可以腾出杠杆空间扩张消费贷,将节省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这应成为未来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方向之一。
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有利于促进消费信贷
近年来,人民银行创设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同于传统总量工具,结构性工具通过为商业银行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资金,引导银行加大对特定领域和群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现有工具主要针对供给侧,支持科创、绿色、普惠等领域的制造业企业融资。从实施效果看,这些领域贷款增长普遍超过其他贷款增幅。
2024年12月,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重点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尽快创设支持消费金融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金融部门出台的创新增量措施,为从居民消费端投放基础货币作出有益探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消费贷和居民消费增长。
一是提供明确政策信号和方向指引。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投放由过去更多注重生产端,转为兼顾生产端和消费端。
二是提供低成本再贷款,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目前商业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约1.5%。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资金成本最低的金融债、资产支持证券等标准化工具发行利率为2%~3%。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引导其下调贷款利率,可推动消费贷投放提速扩面。
三是推动完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模式。快递从业者、网络主播等长尾客群收入不稳定,是消费金融的重要需求方。但其资金收支和消费往往绑定互联网平台,一定程度上脱离银行体系,银行服务这类客群“有心无力”,不得不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客引流。互联网平台在合作中常居于强势地位,助贷费用较高,导致虽然银行消费贷利率不断下降,但互联网平台搭售的消费贷终端利率还在10%以上。而且互联网平台对与金融机构分享客户数据配合度不高,金融机构难以积累数据,不利于完善风控模型。出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将推动消费贷和消费额快速提升。以此为契机,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在降低助贷费用、合理分享客户数据等方面形成更加合理的合作模式。
对创设支持消费的结构性
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建议
第一,在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方针指导下,加大政策投放力度。具体包括:利率要低。存续中的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为1.75%,相比当前商业银行1.5%左右的1年期定存利率,吸引力并不高,建议新创设的工具利率进一步降低。覆盖机构要广。不同于企业贷款,消费贷具有分散、小额的特征,应鼓励金融机构广泛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新创设工具除支持21家全国性银行外,考虑将支持对象再拓展至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此外,研究覆盖31家消费金融公司和25家汽车金融公司。总额度不设限。资金比例适中。参照现有工具,按商业银行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其余份额由商业银行自筹。提高宣传声量。建议由金融管理部门公开宣布政策,扩大媒体宣传,提高社会关注度。
第二,组织各类机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促进消费。在低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下,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多元化消费场景开发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积极服务消费金额较大场景,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做好衔接,针对新能源汽车销售、住宅更新改造等加强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公司扩面增量服务长尾客群,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收入排序位于40%~80%的中低收入人群主要依赖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提供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在得到低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后,应进一步做好客户调查,下沉服务对象。建议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白名单”。将得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的消费贷引入“白名单”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适度收取助贷费用,切实降低消费贷款成本。同时,与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合理分享客户数据资源,协助金融机构做好信贷风险防控。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商家共同合作,将节省的消费贷利息以消费券形式发放给消费者。获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后,鼓励其继续消费。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测算,每1元消费券能带动3.5元至5.8元新增消费。据公开报道,一些地区消费券撬动消费杠杆率超过10倍。
第三,严防“骗贷”“套利”,保障政策质效。牢牢扎根民生消费场景,在政策支持下,信贷投放必须以购车、装修、旅游、文娱、餐饮等真实消费场景为依托。不能用于无明确消费用途的现金贷,不能提现。重点支持中低收入群体,有调查显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占收入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均值(约67%),达到80%甚至90%以上。而且面临的“流动性约束”最强,对消费金融需求旺盛。政策扶持应瞄准中低档商品,侧重向平台同类货物中售价低于中位数的商品提供低利率消费贷款。中低档商品是中低收入人群主要购买对象,售价低、骗贷风险小。互联网平台要对商户和消费者交易过程进行全流程监测,包括是否交易、是否发货和收货、是否退换货等,一旦发现欺诈行为及时通知银行收回贷款。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落实风险控制主体责任,严格开展贷款调查、风险评估、授信管理、资金监测,确保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交易对象。对合作互联网平台未依规提供贷款管理数据、服务收费质价不符的,及时停止合作并向金融管理部门报告。
(作者为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