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月23日,A股IPO已过会未获批文企业共计46家,其中申报深交所的最多,达到27家,申报上证所和北交所的分别为10家、9家。 ]
近年来,陆续有过会后的拟IPO企业撤单,那么尚在排队的过会未获批文的企业情况如何?
第一财经根据沪深北交易所披露的数据统计,截至2月23日,A股IPO已过会未获批文企业共计46家,其中申报深交所的最多,达到27家,申报上证所和北交所的分别为10家、9家。
这些过会后未获批文的企业中,排队时间较长的多为“双创板”企业,申报北交所的企业排队时间相对较短。
在业内看来,IPO过会企业未获批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包括从严监管、市场环境变化、行业周期下行以及企业自身问题等。
46家过会未获批文
这46家已过会的拟IPO企业中,来自创业板的最多,有18家;13家申报沪深主板,其中深市主板9家、沪市主板4家;申报北交所的有9家;申报科创板的则有6家。
从这些企业所处的审核状态来看,32家企业已过会,占比69.57%,13家企业提交注册,另有1家企业已过会但处于中止审核状态。
这些企业的IPO申请受理时间均是在2023年及以前,其中受理时间在2023年的最多,共有22家;其次为2022年,受理的数量为18家;5家企业的IPO申请在2021年获得受理;另外有1家企业的IPO申请在2020年获得受理。
依此来看,IPO申请在2020年10月28日获得受理的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排队时间最长,超过4年时间。该公司曾被暂缓审议过,经过问询后于2021年9月16日过会,再于2022年1月28日提交注册,此后一直未有新进展。此前该公司因监管机构离职人员间接入股而受到监管和市场关注。
而过会后排队时间最长的则要数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屹唐股份”),其于2021年8月30日过会,当年9月17日提交注册,距今3年5个月,仍未获得注册批文。
屹唐股份的IPO之路曾两次因“踩雷”中介机构而被按下中止键,一次是2022年,因聘请的相关证券服务机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而被中止审核;第二次是在2024年10月份,该公司因需要更换申报会计师而被中止审核,于当年11月份更换申报会计师并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另外,该公司业绩主要靠收购的境外子公司,也一度受到市场关注。
上述两家企业均是申报科创板IPO,排队时间较长的“钉子户”也多来自创业板和科创板,紧接着则是申报主板的公司,申报北交所的企业排队时间相对最短。
就创业板过会未获批文的企业来看,从受理时间来看,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的排队时间最长,该公司的IPO申请于2021年9月28日获得受理,2023年5月份过会后一直未有进展。
北京博华信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过会后排队时间较长,其于2023年1月13日过会后处于停滞状态。该公司也曾“踩雷”会计师事务所,于2024年10月份更换申报会计师。该公司客户集中度高、毛利率波动等风险以及募资用途合理性等,也受到市场关注。
为何陷入“拉锯战”
拟IPO企业过会后为何长期陷入“拉锯战”,后续能否顺利闯关?
深圳大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咨询专家谭格非表示:“从企业自身问题来看,财务方面,业绩下滑、财务数据存在疑点、毛利率异常等会影响批文获取;公司治理上,存在控制权不清晰、董事会僵局隐患、实控人频繁变更等问题,会让监管部门对企业稳定性存疑;合规方面,若有社保公积金未足额缴纳、股东抽逃出资等合规瑕疵,也难以获批。”
其实,近年来,也有较多企业在过会或者提交注册后撤单。
比如,今年2月16日终止审核的烟台迈百瑞国际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在过会1年8个月后撤单。该公司的独立性、关联交易受到交易所关注,被要求说明在研发、生产等方面是否对荣昌生物及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存在重大依赖。此外,该公司的研发投入真实性也受到问询,被要求说明研发人员的具体认定情况和认定依据,是否存在将生产活动认定为研发活动的情形。
申报沪市主板IPO的苏州高泰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在提交注册一年多后撤单,从而终止注册。该公司存在主要终端应用品牌较为集中、研发能力无法匹配客户需求、下游行业需求波动导致业绩下滑等风险。
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拟IPO企业过会后撤单,与市场环境、政策、行业周期、企业自身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科创指标合理性存疑、市场质疑较多、行业景气度下降、业绩下滑等原因。
在谭格非看来,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监管对IPO企业的审核将更加严格和透明。企业需在申报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符合监管要求,同时关注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以提高上市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