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甘宁镇基地,"鱼爸爸"们将待产长江鲟捞出。记者 谢智强 摄
每年春暖花开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胭脂鱼进入繁殖期,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的“鱼爸爸”们都要为鱼儿的“生产”而忙个不停。从事人工繁育长江珍稀鱼的科研人员都被亲切的昵称为“鱼爸爸”。
“就是这条,我去年就说这条有希望。”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科研组组长王飞非常激动地喊道。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约两米长半米宽的简易移动平台上,一条长江鲟静卧其上,不断有水从盆里流入鱼鳃帮助其呼吸。"鱼爸爸"们围在一起,用类似人工呼吸按压的方式以固定频率帮助这条被寄予厚望的长江鲟排卵。
“我们水产研究所从2013年就开始研究长江鲟人工繁殖技术,往年也有排出过,但是鱼卵凝结成团质量很低,今年比较顺利成功。”王飞喜悦的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这一次能完成受精并孵化,那就太好了。”
长江鲟分布于中国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及各大支流,因过度捕捞,河道污染等因素,种群数量锐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野外灭绝(EW);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研究长江鲟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对恢复长江鲟自然种群,保护生态环境和进行商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月21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甘宁基地,“鱼爸爸”用特制担架转运待产长江鲟。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1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将适合排卵的长江鲟从车内转运出来。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1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王飞在池内检查并安抚刚转运来的待产长江鲟。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1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转运来的长江鲟正在等待生产。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2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在注射催产药剂前查验长江鲟编号并记录。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2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长江鲟打完催产药剂后,“鱼爸爸”安抚其情绪。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抚摸着待产的长江鲟肚皮,查验排卵时机。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长江鲟鱼卵顺利排出。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正在帮助长江鲟排卵。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们用类似人工呼吸的手法刺激长江鲟排卵。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水流向鱼鳃,确保长江鲟在生产中呼吸顺畅。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正在向鱼卵注射提前准备好的长江鲟精液。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清洗鱼卵。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将鱼卵内的杂质剔除。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站在孵化池内检查长江鲟鱼卵。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正在检查长江鲟鱼卵分离情况。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们等待鱼卵分离。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长江鲟鱼卵。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王飞满怀希望地看着孵化池中的长江鲟鱼卵。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长江鲟鱼卵进入孵化池。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鱼爸爸”王飞将鱼卵投入孵化池。记者 谢智强 摄
原标题:视界|长江鲟“催生”记 重庆地区首次人工排卵成功
编辑:杨虹 责编:廖异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