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麦当劳炸下第一筐薯条时,就有以后创立中餐品牌,甚至挑战麦当劳的想法。”
2024年香港第一家门店开业现场,遇见小面创始人宋奇如是聊起创业初衷。2010年,宋奇、苏旭翔、罗燕灵三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85后辞去外企工作,下场开起面馆,从广州巷子里30平米的小店做起,把门店开到了20多个城市近400多家。
走到如今,宋奇的梦想也已经实现一半
港交所官网显示,遇见小面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在此身后,还有一支长长的消费公司队伍,排队奔赴港交所。
始于广州
三位85后开面馆,要IPO了
时间回到2010年,宋奇从香港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香港麦当劳营业部,一年后回到广州加入百胜中国开发部,积累了运营、选址经验后,在2012年开了一家饺子店。然而,从饺子馆到茶餐厅,前两次创业并不顺利。
偶然间,宋奇在一档综艺上听到“重庆小面”,当即决定和大学同学、现在的妻子罗燕灵飞往重庆取经。宋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回忆,两人在一个重庆面馆前赖了半天,交了五千块学费,最后用八个小时把重庆小面最精华的部分拿回了广州。
2014年中旬,叫上罗燕灵和同学苏旭翔,三个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年轻人在广州体育东横街开出一家30平米的街边小店。他们把实验室里的电子秤、量杯、油温计、盐度计等一批实验室设备搬进厨房,用理工思维来精确小面制作的“度量衡”。
(遇见小面一周年视频,苏旭翔、宋奇、罗燕灵)
小店刚刚起步,宋奇从一位来店里吃面的顾客那里拿到了第一笔钱。根据招股书披露,2015年遇见小面先后完成两笔天使轮投资,为顾东生个人和青骢资本。有了资金和供应链资源,三位创始人在广州一线商圈一口气开了三家品牌店,遇见小面的连锁步伐就此迈开。
宋奇在公开演讲中提到,2016年初听说九毛九也要做小面,他跑到九毛九总部找到了创始人管毅宏,开门见山:“你干重庆小面,我也干重庆小面,我今天斗胆跟你说一句,你也不一定干得过我,咱俩两虎相争何必呢?如果咱们一起干,在整个华南,甚至整个中国都没有对手。”
很快,九毛九董事会决定联手并投资遇见小面,宋奇拿到了第三轮融资。这一年年底,宋奇还邂逅了弘毅投资旗下专门投餐饮的百福控股。交流一番后,百福控股以1亿元估值对遇见小面进行了2500万元的投资。
此后,遇见小面接连拿下碧桂园创投、喜家德等融资,门店也在后期迅速扩张,从一家到三家,再到100家、200家、400家……过去一年,还在香港迅速开出6家门店,剑指出海。在一轮轮融资、一次次迭代扩张里,三人最终走到了IPO大门前。
在遇见小面创立一周年的微纪录片里,宋奇斩钉截铁地说:“餐饮业未来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因为东西变了,是因为做的人变了。”
彼时,他带着扁平的黑框眼镜,穿着员工服,和苏旭翔、罗燕灵穿梭在热气腾腾的煮面锅边,三位创始人脸上还没有完全褪去学生时期的青涩感。视频摇摇晃晃拍下他们的一周年,后续写道,“这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已经上路了。”
开店400家,一年卖出10亿
客单价超30元
翻开招股书,遇见小面把自己定义为一家现代中式面馆经营者。
根据招股书,遇见小面每家门店的SKU大概在30至40个,包括我们熟知的重庆小面、金碗酸辣粉等主食,单价范围在13元到35元人民币之间。目前还拓展出了川渝特色小吃、烧烤、现炒浇头面等产品线。
截至2024年末,遇见小面在中国内地22个城市总共开设了374家门店,香港特别行政区开设6家门店。这些门店大多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采用直营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双重模式,其中,直营门店是遇见小面的主要模式,门店总数279家,收入占比超过80%。
最近两年间,遇见小面扩张加速,在2024年里就新开门店120家,拓店速度达42.9%,而将近400家门店的体量也撑起了遇见小面破10亿的营收。
在2022年-2024年间,遇见小面分别实现收入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6.2%;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597.3万元、4591.4万元、6070.0万元。遇见小面将三年的收入增长归因为门店的持续拓展,2022年的亏损也给出了解释,主要是由于疫情影响。
在翻台率方面,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的翻台率分别为3.1次/天、3.8次/天、3.7次/天;同期订单数分别为1416万单、2821万单、4209万单;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为1.18万元、1.39万元、1.24万元。取订单数平均值大致估算,相当于一年能卖出约2万碗面。
而就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看,遇见小面以13.48亿元的交易额位居中国第一大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以及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前三位分别是和府捞面、李先生牛肉面大王和老碗会,交易额分别为25.30亿元、20.60亿元、14.20亿元。
根据招股书总结,遇见小面共进行过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前文提到的青骢资本、九毛九、弘毅投资旗下百福控股、碧桂园创投、喜家德等,最后一轮融资前,遇见小面的估值已经达到20亿元。
IPO前的五大股东里,淮安创韬持股为49.04%,其中淮安创韬的大股东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宋奇,持股为66.67%,苏旭翔持有另外33.33%股权。此外,弘毅投资通过百福控股旗下奇昕持股17.16%,碧桂园控股旗下汇碧资金合计持股9.05%,顾东生持股7.73%,九毛九旗下品芯悦谷持股为6.5%。
值得一提的是,前京东集团CEO徐雷也加入了遇见小面,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其下沉市场及数字化能力提供战略支持。
当然,现实困境也摆在眼前。从数据来看,2022-2024年,遇见小面的订单平均消费额分别为36.1元、34.0元、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截至2025年4月5日,遇见小面拥有门店380家,其中广东市场门店250家,占比65.79%。何以走出广东?显然,遇见小面地域局限仍待突破。
竞争愈发激烈,门店扩张是遇见小面的下一步动作,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下沉低线市场开店、探索海外市场开店、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也就是说,遇见小面接下来的三个大方向将是下沉、出海、加盟。
赴港上市潮
此次递表,遇见小面走到了一个关键档口,正是消费企业港股IPO潮重启的一幕幕。
今年3月,港股迎来蜜雪冰城这个重量级IPO上市首日股价高开超29%,市值突破千亿港元;融资认购超5258倍,认购金额超1.8万亿港元,刷新历史成为新一代港股“冻资王”。如今,蜜雪冰城总市值已经超1700亿港元。
“蜜雪冰城告诉大家,一年能够挣四十多亿的消费公司每年还在成长。可以看到,港股消费股刚刚开始,基于退出通道相对顺畅,我们会适当增加消费领域投资。”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在投资界百人大会上聊起这一幕。
这背后,消费企业赴港IPO的锣鼓再次敲响。根据毕马威报告,2025年一季度,港股IPO融资额达177亿港元(约合16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70%,创下自2021年以来第一季度的新高。而这之中40% 的IPO企业来自消费品市场,实际募资额超过10亿港元的IPO企业中,蜜雪冰城、古茗、布鲁可几家消费企业就已经占了大头。
最近一个月,港股排队的消费企业名单里又出现了新名字。就在遇见小面递表不久,溜溜梅母公司溜溜果园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而在此之前,溜溜果园曾在2019年6月递表深交所,但在半年后主动撤回了申请。
除此之外,东鹏特饮、周六福、卡游、老乡鸡、海天味业、安井食品、八马茶业、沪上阿姨等一批消费品牌再次迎头赶上,这之中,大多企业此前都曾有递表经历或A股上市经历。
不同于此前消费赛道的低迷时期,消费企业扎堆更多是为抓住港股这个几乎唯一的IPO渠道,而如今,消费股肉眼可见飞速增长。其中,去年6月登陆港股的老铺黄金一路逆势上涨,今年第一季度仍飙升超200%,此外毛戈平也在一季度上涨超70%。
“今年港股消费公司不愁基石投资人。”高盛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港股单个IPO平均吸引约30家机构投资者参与,消费类项目因行业透明度高更受青睐。
从去年底至今,内地与香港监管部门联动推动企业赴港上市,包括大幅精简企业赴港上市备案材料、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优化上市批核流程,推出“全流通快速通道”和“预沟通机制”等等,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提振了消费企业融资需求。
从行业本身来看,消费行业因现金流稳定、增长可见性强,让其成为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重点领域。不久前,一位头部VC投资人告诉投资界:
“有合适的消费公司都赶紧推去港股”。
局势风云变幻,最新一幕是中概股回流,港股递出橄榄枝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约有300至400间,已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占市值70%,交易所一直做很多工作来吸引中概股来港上市,只要满足上市要求都欢迎来港上市。
“利用好每一场危机。”所有人都期待着这里诞生中国下一批全球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