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又回到中国这一边。
4月11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批准知名网络零售商希音(SHEIN)在伦敦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虽然漫长的IPO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希音上市仍然需要国内监管机构的批准。
要想通过监管批准,希音需要行动而非承诺
国内监管机构与英国有关方面考虑的重点不同:
英国方面主要关注:劳工权益问题,包括供应商工厂超长工时、极低计件工资等问题。希音曾被曝工人每周工作75小时,月薪37%依赖加班工资。供应链合规性问题,在中美关税对抗之后,希音供应链及原材料来源被指存在安全风险。除此之外还有公司治理透明度问题、可持续绿色发展问题(环保问题)。
与英国方面不同,制造业的重要性在中美关税大战中一再被提起,这不但关系到数百万人的就业,同时制造业也是科技创新的来源和最大应用市场。因此,中国监管机构对于希音的供应链外移倾向十分敏感。
此前有媒体报道,希音在通过延长订货期、承诺最低订单量等手段,吸引核心供应商在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方投资建厂,以此减轻中美关税对抗对其供应链造成的风险。
4月9日,广州商务局驳斥了这种说法。广州商务局表示,作为从广州成长起来的全球化企业,希音持续在广州为核心的国内供应链加码布局和投资,今年一季度在广州的出口额继续保持增长。
位于广州增城的希音湾区供应链项目已于去年9月底正式开工,一期项目投资达36.9亿元,项目三期总投资达百亿元级别,通过建设希音供应链交付中心,为全球销售提供核心支持,三期全部达产后年出口额预计超千亿元人民币。
虽然强力辟谣,但相关方面对产业链外移的疑虑仍然不能打消:一个很简单的计算,即使按照希音的承诺,投资数十亿把广州建成全球交付中心,三期后出口千亿人民币,但1000亿人民币换算下来也就是135亿美元,希音2024年的销售额是380亿美元。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广州供应链在希音全球销售额中的比例是下降的!因此,希音必须采取更有力的行动,不能把承诺停留在口头上,这样才能获得有关方面的信任,通过监管的上市审批。
押注广州,回港上市,或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4月13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明确表态:“中概股若回流,香港必须成为首选上市地!”
作为在伦敦、纽约、纳斯达克兜兜转转数年的准中概股,希音如果在港上市,将一举数得:
第一,不用顾忌欧美国家对中概股的歧视性监管。这些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拼多多,无不被三板斧砍的血淋淋:劳工权益、知识产权(盗版)、用户数据安全等。你无论怎么努力,人家看你都是野蛮人。
第二,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得到了中央的全力支持,在港上市的中概股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阿里巴巴、京东等巨头已尝到甜头——回港后日均交易量提升30%,估值较美股溢价超15%。
第三,中美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两极,金融市场也必将体现这个趋势。科技巨头要么在美国上市,要么在中国上市,第三方金融市场如欧洲、日本、新加坡将极度萎缩。
伦敦股市有啥你想的起来的创新企业吗?与其在伦敦委委屈屈IPO,还不如一步到位的回港上市,与香港、与中国共同发展,一起繁荣!
面对美国的贸易霸凌,躲避转移并非上策
事实上,自从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与中国的贸易战之后,美方对中国的贸易霸凌就有增无减。贸易限制、对中概股“审查”、关税霸凌、知识产权调查、劳工权益调查……种种手段层出不穷。
有些国内供应商耍起了小聪明:既然美国只制裁中国,那我搬去东南亚好不啦?结果呢,这次特朗普一下子把中国在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一竿子打翻在地:对越南征税46%、柬埔寨49%、泰国32%……即使是新加坡这种零关税的自由港,也被美国加征了10%的基础关税!
那些刚刚从中国搬去这些国家的供应商,不但要面对土地成本、水电等都要比国内高两三倍的窘境,甚至现在关税也几乎跟中国持平(中国最初34%,低于越南和柬埔寨,跟泰国持平,只是带头反抗美国霸权被增加到了125%),那你当初折腾“跨国供应链重整”还有啥意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与其任他鱼肉,不如奋起一搏!
开拓全球市场,中国制造前景广阔。只要我们自己的供应链搞好,又不是只有美国人才买中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