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苏聚
前不久,溜溜梅母公司溜溜果园披露港交所IPO申请材料。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9年,溜溜梅就计划进军深交所,但随后撤回上市申请。直到今年4月,溜溜梅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与此同时,溜溜梅因食安问题频发、重营销轻研发、产品毛利率下滑等诸多问题,IPO之路恐难言坦途。
消费者投诉频发
食品安全问题成品牌“硬伤”
4月25日,有消费者向极目新闻记者反映,称其4月23日买的溜溜梅,第二天吃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异物,客服不予解决。
不仅如此,近期,溜溜梅因多起消费者投诉陷入舆论漩涡。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涉溜溜梅的投诉量超400条,其中大都涉及产品发霉变质、包装内含异物等问题。有消费者反映在保质期内购买的芒果干中混入头发,还有人反映在保质期内的溜溜梅,拆开后有变质的情况。
页面截图
此外,溜溜梅的母公司溜溜果园多次“吃”罚单。例如,早在2017年,溜溜果园就曾因生产经营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被繁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处罚,罚款1.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33.6元及非法财物;而2021年9月,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抽查发现,溜溜果园生产的尼嗒芒果(果脯类)中的霉菌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重营销轻研发,毛利率下滑
过度依赖“酸味生意”
据2024年财报披露,溜溜梅明星代言费用高达1.06亿元,占净利润的71%,而同年研发投入却同比骤降43.8%至1894万元。
产品创新乏力亦成隐忧。近三年研发投入总额仅7613万元,2024年研发团队仅26人,新品推出速度远落后于市场需求,这一“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引发市场质疑。
另据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溜溜梅超六成营收依赖梅干零食,但该品类毛利率从39.6%跌至32.1%,主因原材料成本占比从41.7%攀升至47.7%。尽管公司试图通过梅冻产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其面临诸多品牌的跨界竞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IPO前景
资本“用脚投票”与长期价值存疑
据媒体报道,2024年6月,溜溜果园与红杉资本达成股份回购协议,以减资方式清退后者持有的全部股份,结束近十年的投资关系。这一动作发生在溜溜果园二次冲刺港股IPO前夕,引发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争论。
业内人士评价,休闲零食行业竞争已从营销战转向供应链与品质比拼。溜溜梅若无法平衡营销投入与产品力建设,即便短期靠“砸钱”登陆资本市场,长期价值仍难获认可。
4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就食品安全、重营销轻研发、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发函询问溜溜果园是否有相关应对策略,截至发稿,未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