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奇瑞汽车官网
“
六次折戟,屡败屡战,奇瑞IPO历经21年,今年能否上市仍未可知。
徐凡淋/发自上海
“最近我有点‘晚节不保’,每年都在‘吹牛’。”
“要将企业高质量上市作为公司2025年首要任务。”
奇瑞上市,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说了很多年,从2004年首次冲击IPO至今已21年,今年奇瑞已第七次递交IPO申请,上市成了奇瑞和尹同跃多年的执念。
奇瑞汽车最近递交的上市招股书显示,奇瑞净利润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超越老牌上市车企长城,营业收入三年实现两级跳,突破200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13亿元,全年销量260万辆,手握419亿元现金,但这样的车企仍游离在资本市场之外,成为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心中的遗憾。
4月25日,山海新财经致电奇瑞汽车了解IPO最新进展情况,相关人员表示,目前暂无相关消息,具体以招股书为准。有专业人士则表示,奇瑞此次若能成功上市,市场估值将超过1000亿元,有望成为近年来募资规模最大的车企IPO。
这场长达21年的资本长跑,即便当年意气风发的“尹同学”已经熬成了63岁的车界“白发掌门人”,但奇瑞上市的“马拉松”仍在最后冲刺。
━━━━
IPO已成执念
奇瑞官方资料显示,奇瑞汽车隶属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汽车”),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安徽芜湖,是国内最早突破百万辆销量的自主汽车品牌。旗下涵盖奇瑞、捷途、星图、iCAR燃油车和智界新能源五大品牌。
回顾奇瑞汽车的发展史,29年前,原本是一汽集团车间主任的尹同跃,带着积攒的30万元本钱到芜湖创业,立志要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品牌。
1997年1月,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决定成立一家汽车制造厂,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也是奇瑞汽车的前身。那时35岁的尹同跃被委以重任,带着8名技术工人,在芜湖城北废弃砖瓦厂的几间草房里,开始筹划第一台发动机和第一辆奇瑞汽车。
1999年,第一辆汽车下线。由于奇瑞最开始没有造车资质,无奈选择挂靠在上汽名下,以无偿转让20%股权给上汽获得汽车生产资格。由于主打性价比,价格便宜,奇瑞首年销售2.8万辆,成为当年的“神车”。
据称,2001年,一位叙利亚车商看中一台奇瑞风云轿车,经多方打听后来到芜湖,请求出口叙利亚200台整车,当时怀疑对方是骗子的尹同跃,开高价仅同意出口10辆。
结果10台奇瑞风云很快售出,这名叙利亚经销商又来了新订单,这让奇瑞喜出望外。此后,奇瑞开始主动与海外汽车厂商接触,由此打开了汽车出口的大门,从首个出口国家叙利亚,逐渐延伸到现在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7月首代奇瑞QQ上市,销售突破4万辆。这一年,奇瑞与依兰SKT公司签订技术及工厂转让协议,在伊朗东北部SKT公司建立汽车整装厂。
2004年,奇瑞QQ销量飙升至8.5万辆。同年,奇瑞首次启动上市程序。
然而,奇瑞首次上市计划很快铩羽而归,根源在于和上汽之间的股权纠纷。
原来早在2001年,当时上汽看到奇瑞销售火爆,越发赚钱,觉得20%股份太少想增持股份,委派数名业界人士前往芜湖洽谈,想让上汽对奇瑞的股份进行增持。结果奇瑞拒绝上汽的增持要求,谈崩了,上汽抱怨奇瑞是不识抬举的“白眼狼”,一怒之下直接撤资了。
上汽的撤资,让奇瑞备受打击,也让股权结构在后续融资中变得错综复杂。
此后几年,为了保障资金支持,奇瑞一直在引进别的资本,除了芜湖国资外,还有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立讯有限公司、青岛鑫诚顺,以及宁德时代等,目前奇瑞的历史股东不少于22家企业。
创始人尹同跃,则通过芜湖瑞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奇瑞汽车的股份。
在资本市场,不论A股还是港股,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均有明确规定,合规性优先业绩表现,奇瑞汽车复杂的股权结构与股权纠纷,不仅成为奇瑞往后多年的困扰,也让奇瑞首次上市计划很快被证监会无情劝退。
2005年奇瑞实现月销破万辆,全年销售近13万辆,占据微型车市场份额的60%,
2006年全年销量保持高位,占奇瑞品牌整体销量超40%,至2011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被称“中国版甲壳虫”,截至奇瑞QQ停产,累计销量140万辆。
奇瑞QQ热销,首次IPO失利,奇瑞开始股份制改造,并全面实施多品牌战略,旗下瑞麟、威麟、开瑞等子品牌遍地开花,试图用规模换取资本市场的青睐。
2007年,奇瑞第二次冲击IPO。遗憾的是,长期的多线作战导致企业资源过度分散,没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子品牌。恰逢全球性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动荡不安,这一时期,资本倾向于盈利能力和稳健经营表现更高的企业,奇瑞第二次IPO再次折戟。
2008年,奇瑞完成了一次初步的股份制改造。2009年,奇瑞更名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作价29亿元出售20%股权给华融资产等机构,外界一度将此解读为重启IPO序曲,后续却不了了之。
2009年,受当时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加之奇瑞多品牌战略陷入低谷,营收与利润开始下滑,资金链承压。2010年,芜湖国资伸出援手,旗下芜湖投资控股和瑞创(奇瑞管理层及员工持股平台之一)联合成立奇瑞控股。奇瑞控股成为奇瑞汽车的控股股东。
在蛰伏8年后,2016年趁着新能源政策风,奇瑞通过借壳“海螺型材”申请A股科创板和港股冲击IPO,希望把奇瑞新能源扶上市。但当时奇瑞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不足2万辆,加上同样复杂的股权结构问题,连续两次碰壁于A股和港股,最终无疾而终。
无法进入股市融资,此后两年又遇车市寒冬,让奇瑞汽车长期受困于债务和股权问题。
2018年,出现资金缺口的奇瑞系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挂牌出售奇瑞控股与奇瑞汽车两大企业的部分股份。
1年后,2019年奇瑞控股和奇瑞汽车增资扩股尘埃落定,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合计出资144.5亿元入股奇瑞控股和奇瑞汽车。交易完成后,青岛五道口直接持有奇瑞控股46.77%的股权,并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奇瑞33.71%的股权,成为两大企业的第一大股东。
由此,奇瑞经营和资金状况得以改善,2019年~2021年,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并于2022年再次重启上市议程,由奇瑞旗下合资公司奇瑞徽银冲击港股与 A 股。
遗憾的是,在上市前的关键时刻,青岛五道口资金链断裂。
2022年,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以100.54亿元的资金接盘,虽缓解了债务压力,却让奇瑞原本就复杂的股权结构更加复杂,上市再次卡在股权结构,在这场风波中IPO再次以失败收场。这一年,安徽芜湖市国资委全资控股的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取代青岛五道口,再次成为奇瑞控股第一大股东。
六次IPO失败,奇瑞在上市这条路上,先后瞄准A股、科创板、港股,但均因不同原因折戟。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盈利能力欠佳问题,而混乱的股权结构,合规性一直是奇瑞汽车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
亮眼业绩背后
今年2月举办的奇瑞2025年度干部大会上,尹同跃再次重提,2025年奇瑞要完成企业上市、年度经营目标、关键能力提升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四大任务,实施品牌、全面国际化、管理和文化四大变革。
根据奇瑞向港股提交的IPO招股书来看,这几年的财务数据颇为亮眼,出色的业绩表现,成为奇瑞此次冲刺IPO的信心,也迎来上市的好时机。
奇瑞招股书显示,2022~2023年,奇瑞汽车营收分别为926.18亿元和1632.0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8.06亿元及104.44亿元,分别增长76.2%及79.9%;股东应占利润分别为62.66亿元、119.53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奇瑞汽车营业收入1821.54亿元,毛利润270.04亿元,净利润113.12亿元,超过2023全年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
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前9个月,奇瑞汽车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一家中国市场销量、海外市场销量、新能源汽车销量及燃油车销量较2023年同期均增长超过30%的乘用车公司。
2024年全年,奇瑞汽车累计销量约为260.39万辆,同比增长38.4%;其中,出口销量约为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58.36万辆,同比增长232.7%。
2024年前九个月,奇瑞的毛利润率为14.82%,净利润率为6.21%。对比上年同期,分别下滑1.27%、0.36%。
此外,奇瑞仍然是以燃油车为主的车企,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燃油销售占比达74%,新能源汽车占比仅16%。
4月17日晚,在奇瑞智界品牌之夜活动上,尹同跃宣布新车价格时表示,奇瑞与华为合作共推出了智界S7、智界R7、智界S9三款汽车,目前“智界”系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仍处于亏损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这家擅长出口的车企,截至今年1月31日,流动负债贸易应付款及票据1051.98亿元,欠银行计息贷款173.72亿元,合计1225.7亿元。
贸易应付款款项及应付款票据周转天数为142.9天,比行业均值多近两个月。
资产结构中,流动资产总值1543.63亿元。其中,存货351.62亿元、定期存款110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58.45亿元,贸易应收款179.77亿元,合计近1000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见,招股书里419亿元的现金储备看似可观,实际流动负债贸易应付款与短期银行贷款,已近1226亿元,实则压力不小。
尽管奇瑞汽车账面现金充足,但超80%的资产负债率与142天应付款周期,暗藏传统车企转型的典型困境,也暴露其“借新还旧”的融资渴望。
奇瑞汽车方面透露,此次启动港股IPO募集资金拟用于发展和扩充新能源汽车产品,继续投资于新能源汽车车型的研发,并推出多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用于投资电动化技术及汽车平台架构升级,开发更先进的混合动力发动机、混合动力变速箱和电动机,加大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投资,开发更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等。
━━━━
谁是最大受益者
一直困扰奇瑞的股权结构难题,直到2025年第七次提交IPO申请前,奇瑞仍在为厘清股权结构,做最后的调整。
招股书显示,为满足奇瑞控股股东的业务需求及提升决策效率,公司控股股东奇瑞控股于2025年1月20日完成了“股东下沉”,将其持有的42.32%股份依比例分配给股东。如此一来,可消除实控人争议,表面上终结了早年“挂靠上汽”遗留的股权纠纷,为奇瑞IPO铺平道路。
相比于之前“找不到真金主”的股权关系,此次调整后,清晰明了股权结构,为奇瑞汽车敲钟港交所扫清了基本障碍。
“下沉后”,芜湖市投资控股集团、立讯精密、瑞创投资三大股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分别持有奇瑞21.17%、16.83%、11.51%的股权。
芜湖投资控股当下仍是奇瑞汽车的单一最大股东,为实际控制方,作为奇瑞汽车单一最大股东,芜湖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由芜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0%持股。
其次是管理层及员工持股平台瑞创(11.51%)、衡瑞(3.37%)、振瑞(3.37%)三家企业,总计持有奇瑞股份的18.25%。
企查查显示,奇瑞现任核心高管团队中的多数成员,诸如尹同跃、张国忠、鲍思语、高新华、李学用等,皆为瑞创股东。
在奇瑞的其他股东当中,安徽信用担保(9.97%)、安徽投资控股(5.2%)皆属安徽国资系;宁德时代(3.15%)、国轩高科(1.66%)则代表着产业链协同。曾经的奇瑞第一大股东的青岛五道口,在奇瑞股份仅余4.2%。
就个人股东而言,尹同跃为瑞创的实际控股人,持有87.49%的股权。股权穿透图显示,通过瑞创,尹同跃间接持有奇瑞约10%的股权。尹同跃还是芜湖永瑞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持有该公司52%的股权。奇瑞若成功上市,无疑进一步加大尹同跃的个人话语权和财富效应。
业内人士认为,从近三年奇瑞业绩表现来看,此次奇瑞IPO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毕竟其规模能达到全球车企第八,这样的光环能吸引很多投资者,业绩方面更是加分项。
奇瑞长达21年的IPO历程,是中国车企于资本市场的成长缩影,对企业而言,上市不仅是筹集资金,更是对企业管理、股权结构、技术创新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全方面考量。
值班编委:李红梅
责任编辑:马琳 徐凡淋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