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央行官网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到,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市场专家表示,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近日央行宣布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工具等,稳住市场、稳住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
报告显示,人民银行继续坚持支持性的政策立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整体平稳。
市场人士表示,在各项货币政策支持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融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为宽松状态。
报告显示,新的政策信号不断释放,一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二是支持扩大消费,三是有力应对外部冲击。
专家对此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秩序带来明显冲击,报告多次提及“关税政策”,显示政策层面对此高度关注,宏观政策已在积极应对、重点发力,稳定外贸也将成为未来政策支持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在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弱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成为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报告对此进行了专题论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也于近日正式推出。市场预计,未来服务领域的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激发。
央行利率调控机制作用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央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报告回顾了十年间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工具设计、定位、特点的变化过程,指出未来MLF将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与其他工具合理搭配维护流动性充裕。
业内专家表示,去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一年来人民银行围绕这一目标做了不少文章,包括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增加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框住短端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范围、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利率调控目标信号更加清晰。
目前我国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已逐步理顺,形成较为完整的利率体系。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如同业存单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如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提升社会总需求。国际上看,发达经济体央行一般也是选用短端利率作为政策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并辅之以利率走廊机制进行调控,并影响和传导到中长期利率。
此外,报告还设置专栏对债券市场利率风险和债券市场相应制度建设作了详细阐述。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但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较大也存在风险。
“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一定程度上与美关税政策影响有关,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表示担忧,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较高,但长期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央行又推出了三大类十项金融支持政策,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专家表示。
宏观政策思路发生转变,更加注重促消费
专家指出,报告中多篇专栏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宏观政策思路的转变。
一是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报告聚焦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体现了宏观政策更加注重促消费。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比美日等国家还较低,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较大潜力。面对外需的不利冲击,有必要将促进消费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
5月7日,潘功胜行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是我国政府债务有支撑。专栏5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比了中美日三国政府债务情况。我国广义政府总资产相当于GDP的166%,总负债相当于GDP的75%,净资产约占GDP的91%,且资产主要为具有较好增长性的国有企业股权。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政府债务扩张有相应的资产支撑,这对于加强民生保障、完善收入分配、推动经济转型和动态平衡都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一季度累计发行量近1万亿元,有效拉动了投资增长,提振了信心。
三是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供需结构矛盾。报告指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推动经济供需平衡,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
市场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物价的低位运行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需求方面,消费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传统领域投资收缩明显,价格下降更多。供给方面,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行业自律“管低价倾销”作用难以发挥,局部的地方保护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推进,低效、无效企业无法及时有效出清。
此外,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
专家表示,如果企业一味扩张产量,甚至是低价竞争,对物价压制作用会持续存在,长期看也不利于市场秩序维护和企业经营稳健性。政府价格管理要从鼓励企业“以价换量”转向引导企业“以质取胜”;报告提到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市场细分等多元化竞争策略也是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
来源:中国基金报 记者:李树超 张玲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