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现在我们家是一个有35个人的大家庭了。我们一定会把你的遗志继承好,把红岩精神传承好……”4月3日上午,在歌乐山烈士陵园的烈士照片墙前,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夏吉演一边擦拭着父亲的照片,一边轻声汇报着。
当日,2024年重庆市社会各界“清明祭英烈”活动在这里举行。又一次亲临现场的夏吉演身份特殊:他既是渣滓洞牺牲烈士夏惠禄的长子,同时也因为继承父亲遗志化身成了红岩精神的义务宣传员。截至目前,他在全国义务巡讲宣传红岩精神已经超过了1100场。
3日上午10点,雄壮嘹亮的国歌声准时响起,祭扫活动在松柏环绕、群雕矗立的歌乐山烈士陵园里正式开始。烈士亲属及学生、官兵、群众等社会各界代表共800人整齐肃立。烈士墓前黄白菊花组成“祭”字,红白花朵组成8个花篮,鲜花簇拥着“一一 · 二七死难烈士之墓”墓碑,哀乐回荡,寄托着无限哀思。
“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英烈们怀抱崇高的革命理想、无私的家国情怀,义无反顾地为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一切……”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朱军在现场宣读祭文表示,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光辉历史,他们的壮举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进入新时代,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也将继续勠力同心保护好红岩革命文物、传承弘扬好红岩精神,让红岩英烈的伟大精神代代传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随后,全体人员绕墓一周瞻仰烈士墓,依次向革命烈士敬献小白菊,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
已是满头白发的夏吉演正是众多英烈亲属中的一员。1946年,他出生在四川广安的一户贫寒农家。“我父亲组织发动了64人的武装队伍,每天操练准备起义,1948年6月,父亲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特务绑走……”夏吉演说,那是自己最后一次见到父亲。
此后,他便跟着患病的母亲唐瑞琼、姐姐和弟弟开始了艰难的生活。为了照顾母亲,夏吉演六七岁时就要搭凳子给妈妈熬药。让他格外印象深刻的还有,父亲交给母亲最后一张纸条上,明确提到希望儿子要去当兵,走父亲走的路。
“1965年,19岁的我揣着父亲临终时留下的字条参军,党在我心中就成了一生的信仰。”夏吉演这样跟记者说到。
但夏吉演回到父亲牺牲的地方其实比较晚。2009年11月,重庆市在歌乐山烈士陵园隆重举行“11·27”烈士殉难60周年暨重庆解放60周年纪念仪式。作为红岩烈士后代,夏吉演收到邀请函,与江姐、叶挺、杨虎城、小萝卜头等一大批先烈的后人一同参加了活动。
在亲眼目睹了父亲坐过的牢房以及众多烈士留下来的遗物,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父亲以及其他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后,他便萌生了宣传红岩精神的想法。
紧随其后,夏吉演就自掏腰包、耗时3个多月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家庭的遭遇,以及300位红岩烈士的基本信息和故事整理制作成了红岩故事展板,供人免费参观。这也开启了夏吉演义务巡讲红岩精神的开始。
此后,他还两次来到重庆探访歌乐山渣滓洞革命先烈遗址,联络父亲曾经的学生和其他红岩烈士后代,挖掘出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据统计,截至目前,夏吉演的巡讲已先后走进过军队、厂矿、社区、学校,内容也从小萝卜头的故事到“狱中八条”等等均有涉及。
回到本文开头提及的一幕。夏吉演说,如果父母健在,今年刚好是父亲和母亲满100岁。为此,他特别准备了35朵鲜花,这是代表家里现在的35名成员。
夏吉演坦承,自己年事已高,祭扫活动是来一场就少一场了。“但我还有孙女,我一定会让他们把父亲那一辈的遗志继承好,把红岩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自4月3日起,除集中祭扫活动外,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还将组织开展分散祭扫、网上祭扫、景区义务讲解和诗诵互动体验等“清明祭英烈”系列主题活动。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钱波 杨帆 视频编辑 王善昆
编辑:杨虹 责编:孙琼英,张松涛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