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万物长,又到雷雨季了。然而近期的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却引发了奇怪的现象:重庆松山医院急诊科、慢性呼吸疾病管理与康复中心—过敏疾病门诊,乃至重庆各大医院就诊的哮喘病患剧增。究其原因,要提到一个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词语“雷暴性哮喘”。
雷暴性哮喘,又称雷暴哮喘或风暴性哮喘,是指在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以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哮喘暴发现象,多见于春季或初夏,症状轻至重度不等,病情进展快,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气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发作往往是局部地区群体性暴发。
感染、过敏原暴露、职业暴露、治疗不规范或患者依从性差等是哮喘急性发作加重的常见诱因。雷暴天气并不是一个常见诱因,其形成的原因及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假说”为雷雨天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气中花粉浓度迅速上升,从而导致花粉症患者暴露于高浓度的变应原而诱发哮喘。
雷雨天气是一种局地性的强对流气象,通常伴随大风、强降雨、降温及气压的变化。花粉季,植物上未脱落的花粉以及悬浮在空气中的花粉被强对流中心的干燥上升气流卷入上空云层中,后者湿度大,花粉颗粒因巨大的湿度差而吸水、溶胀、崩裂,释放出大量具有变应原性且直径更小的颗粒或碎片,这些颗粒或碎片随下降气流或雨滴返回地表。花粉过敏者在短时间内暴露于高浓度的花粉或其释放的颗粒中,且后者的大小更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哮喘发作。推测霉菌诱发雷暴哮喘的机制可能与花粉相似,但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同时,伴随雷雨天气出现的气温下降、低渗水蒸气、空气湿度增大,以及其他气象变化如气压改变、空气离子化等均可能引起气道高反应患者哮喘的加重。
雷暴性哮喘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约50%发生在20~40岁,性别差异不明显,具有较明显家族过敏性疾病的遗传学背景,主要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等。目前有研究认为,过敏性鼻炎是哮喘发生的高危因素,如不及时治疗,大约20%~40%的患者发生哮喘,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高达60%~99%,在儿童中更为明显。
雷暴性哮喘发病迅速,部分患者存在急性支气管持续痉挛的症状,需要在发作后几分钟内进行紧急救治。
建议有哮喘病史的患者,预备哮喘急性发作的抢救药品(如随身携带支气管扩张药物喷雾剂或抗过敏药物),且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对自身哮喘症状的发展变化保持警惕并及时采取措施。留意天气预报,尽量避免在雷雨天气外出,进入室内后关紧门窗,以避免或减少受雷暴天气时过敏原增多的影响。外出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等),以减少暴露。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前往就近的急诊室就诊。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文/翟军 黄坚)
原标题:雷雨季,警惕“雷暴性哮喘”
编辑:牟小容 责编:黄蔷 审核: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