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由于尊老子李耳为李氏皇帝的祖先,道教遂盛极一时,一些想入仕的名士扮成道士或隐士,长期栖居在离京城不远的道教圣地终南山(今西安市西南),以期被朝廷选用或者得到向朝廷推荐人才的机会。《新唐书·卢藏用传》载:“(卢)藏用能属文,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少室二山。……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徐曰:‘以仆观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惭。”刘肃《大唐新语·隐逸》上也有类似的记载。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来历,用来比喻求取官职或名利的便捷方式。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读书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除了饱读诗书,能在科举考试中凭“裸考”成绩取得从政的资格外,唐朝的诗人还热衷于“干谒”,以便早点“上岸”。所谓“干谒”,是指诗人将表露自己入仕心迹的信件或能代表自己写作水平的诗作转呈或径直送给政界权贵或文坛名人,从而达到让对方推荐自己的目的。“干谒”无疑是一条入仕的终南捷径。
这一点,就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看似恣意潇洒、狂放无羁的李白也未能免俗。
李白是功名心很强的人。开元十四年(726年),他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游兼求仕的历程,游踪所及,几半中国。第一站,到京城终南山,待了一段时间后,见“干谒”无望,遂离去,只留下《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第二站,到山东,找到昔日共同隐居徂徕山谈诗论赋、已是当朝重臣的孔巢父(“竹溪六逸”之一)。可孔当时已厌倦了官场,向往的是闲云野鹤的生活,所以不愿引荐李白,“干谒”再次失败。第三站,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是个大贤人,能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李白按捺不住求用之心写了《与韩荆州书》。开头一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相当直白地恭维了韩朝宗。继而毛遂自荐说自己如何如何德才兼备,提出要将自己的诗文送他过目并请求韩“面试”一下自己。然而韩朝宗没有接这个茬。李白浪费了感情,隔空“干谒”又无果。第四站,到浙江,结交了很有名的道士吴筠,两人幽栖于曹娥江上游的郯中谈诗、论道、饮酒,结下了深厚情谊。当时的唐玄宗正迷恋黄老之术,便召吴筠觐见。吴筠进京时带上李白,并将其引荐给玄宗。在朝中大臣太子宾客贺知章的赞赏与支持下,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终于以翰林供奉的身份在宫中从事文秘工作,“干谒”成功。
具有“飞扬跋扈”绝世文才的李白的“干谒”之路就是这样曲折,辗转漫游数地,多人从中撮合,从20多岁一直折腾到40来岁才有了眉目(李白第一次入仕不过两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为了东山再起,李白后来又有若干次“干谒”活动,在此不述)。由此可见,“干谒”之事可不容易。
幸运儿当然也有,比如王维,“干谒”一次就成功。
王维天资聪慧,从小就受到多方面的良好教育,博学多能,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写诗、作画、弹曲样样精通,十几岁时就有了名气,受到了达官显贵的青睐和器重。开元八年(720年)秋,王维参加府试,本想冲一下拿下解头(府试第一名)。闻听某位公主有意推荐别人为解头后,他便找与自己交好的岐王李隆范商量。不久,岐王就带着王维随乐队到了那位公主家。当王维弹了一支琵琶曲后,公主大为惊奇,问是何曲。王维回答说是自己新创作的《郁轮袍》。两人交谈时,岐王趁机向公主夸赞王维的诗,并让他将早已准备好的诗稿奉上。公主边看边称赞:“有的诗我还背诵过,原以为出自他人之手,没想到竟是你的作品!如此大才,怎么可以与伶人在一起呢,快快请上贵宾席。”
王维精美纯熟的诗作和出神入化的弹技给公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主知道岐王引荐王维的原因后,立即表态愿意和岐王一起推荐王维为府试的解头。有了当朝皇帝的弟弟和女儿的共同推荐,再牛的主考官也不敢怠慢,加之王维本身才学扎实,绝非滥竽充数之辈,于是很顺利地荣登这一年府试的解头。次年开元九年(721年),23岁的王维更上一层楼,在会试、殿试考试中蟾宫折桂,成为状元。王维的仕宦之门从此打开。
“干谒”是个技术活,求用心切可以理解,但写给权贵名人看的表露自己功名欲望的那些话,无论如何也还是要讲究含蓄委婉,切忌直白干脆甚至冒犯了对方,不然“干谒”注定失败。这方面,盛唐田园山水诗派大家孟浩然就吃过亏。
孟浩然年轻时喜欢四处游历,又曾长期与朋友结伴隐居在家乡的鹿门山中看花、写诗、饮酒。眼看好几个诗友都通过科举考试或经人推荐做了官,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孟浩然于是决定结束漫游、不再隐居,到东都洛阳去寻机“干谒”。开元十三年(725年),孟浩然把他的“自荐信”辗转呈递给了当朝宰相张九龄,是一首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张九龄从这首文质兼美的诗中读懂了孟浩然意欲入仕的心思,就向朝廷举荐了,可惜不知什么原因终不见效。深感失望的孟浩然只得悻悻然回到老家。
开元十六年(728年)冬,年近40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京城参加会试(考进士),结果名落孙山。他心有不甘,便给朋友远上人法师写了首诗《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表达了对前途的心灰意冷。佛教情结甚浓,与寺院禅林的僧人有过很多交往的王维当时很推崇孟浩然,看到这首诗后就把他拉进了“朋友圈”,并不时带他参加“文学沙龙”,出席诗人宴饮。据说有一次,王维约孟浩然来到宫中自己的办公室喝茶聊诗,玄宗皇帝突然大驾光临。孟浩然被这阵势吓得急忙躲进床底下。王维见瞒不过去,只好如实禀报。玄宗对孟浩然的诗名已有所闻,就说:“朕听说过他,诗作得不错,出来见见吧。”孟浩然只好尴尬地从床底下爬出来拜见了玄宗皇帝。玄宗皇帝问他最近有什么得意之作,不妨念念。惊魂未定的孟浩然头脑一片空白,愣了好一会儿才背了自己写的《岁暮归南山》一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玄宗一听“不才明主弃”,就很生气地说:“你科考没有被录用,怎能怪朕弃置人才呢?这不是诬陷朕吗?”把他打发回南山了。临走前,戚戚然的孟浩然给王维写了告别信《留别王维》,述说了“朝朝空自归”“知音世所稀”的郁闷和惆怅。王维回赠了《送孟六归襄阳》一诗予以劝慰开导,说你长期“杜门”与生活脱节,“久与世情疏”不谙现实,不宜从政当官,还是过“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的小日子为好。——试想,孟浩然如果在皇帝面前背的是自己的代表作,再加上王维的“干谒”,效果该有多好!
孟浩然的“干谒”之路似乎命中注定就走不通。前面提到的韩朝宗任襄州刺史时很喜欢孟浩然的诗,特意请他过几天来参加自己举办的宴会,心想到时候再给他打打广告,向有关人士举荐举荐。孟浩然本来答应一定赴约的,可到了约定的那天,他却在家里跟朋友饮酒叙旧,把这事全忘了。难得的“干谒”机会就此失去。
通过“干谒”找到入仕的终南捷径,这在唐朝是一种很时髦的士林风气。李白、王维和孟浩然的上述经历,只不过是缩影而已。
唐人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中有这样一段感慨:“……及观襄阳孟浩然磬折谦退,才名日高,天下籍甚,竟沦落明代,终于布衣,悲乎!”意即孟浩然才学卓越、声名远播,却在明君当政时谋不到一官半职,最终仕隐两失,以平民百姓了其一生,真是可悲!其实,历史是公正的,有真才实学者最终是不会被湮没的。大浪淘沙到如今,“干谒”失败的孟浩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干谒”备受折腾的李白更成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诗人。而那些个曾经令无数人“但愿一识”的韩朝宗们呢,早已泯然众人矣!
(王旗,四川南充开放大学教授。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3期)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上一篇: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特别提醒在以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当地安全形势 以色列驻中国使馆发文 驻以色列使馆提醒中国公民防新冠
下一篇:浩月丨陈治霖:网红咫尺“冷宫”处,他为中国传统建筑“守魂” 浩月丨陈治霖:网红咫尺“冷宫”处,他为中国传统建筑“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