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车辆前后桥的铣测工作站,以前需要5位工人,耗时10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产品。而如今,一只机械大臂代替工人,只需耗时2分钟就能完成一件产品,且成功率超过99%。高效、智能的生产方式,正在为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近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进位于渝北区的重庆驰骋轻型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驰骋),在它的智能车间里,上百个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家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今已建成了“数字化”车间,生产上百种零配件。每一个配件身上,都“藏”着质量、体积等纷繁复杂的数据,这些是数字化改造的“密码”。
“智改数转”后的老厂“焕新”
重庆驰骋是名符其实的老牌企业,前身是1983年的原重庆摩托车制造厂(市属集体企业、隶属市轻工局),老厂“关、停、并转”负债破产到重新组建,至今40年。经过多年发展,重庆驰骋成为生产各种微车、轿车部件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包括侧围、车门、前后副车架(轿车)、前梁和后轴(微轿)、稳定杆、控制臂、燃油箱以及仪表盘骨架等,生产种类约有上百种。
“以前主要靠人工作业,车间工人的运转负荷很大,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700多名工人”,重庆驰骋副总经理黄甘介绍,以生产汽车仓边梁为例,以前30多名工人,一天只能生产七八件,“这样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
而现在,机器人能完成从片件组焊、总成组焊到精加工、总装、打包等一系列工序,工人只需要负责上下料和品质确认。在这条生产线上,30余台可自由旋转360度的机械臂有序运转,做出精确的连续焊接和搬运动作。
黄甘说,机器人的投入使用,能为企业节约人力约八成,这条生产线从原本的400多人变成现在的60多人;质量合格率提升了30%,产能提高3倍,“同样是生产仓边梁,技术改造后一个人一天就能生产35个,大大提高效率。”
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之路
来到重庆驰骋轻型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们正挥舞着机械臂,精准地完成每一个点焊动作。从片件组焊到精加工、总装、打包,一系列工序全部由30余台工业机器人完成。
据悉,重庆驰骋多年来累计技改投入近1.4亿元,建成了国内首条集智能、数据、自动加工、在线检测于一体的汽车部件供应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从传统的工业企业“华丽转身”为智能工厂,成为了重庆汽车部件领域的领头羊,很多大型汽车企业是它的“合作伙伴”,如赛力斯集团、长安集团,一汽丰田、东风岚图等。
在重庆驰骋,自动化立体仓库让车间变得科技感十足。
上游新闻记者现场看到,自动化“机器人”(AGV)把生产所需的零配件,从立体仓库中自动提取,配送到每个工位上。整个过程准确快速,也十分流畅。以前,需要工人到仓库中去把所需的零配件找出来,然后搬运到工位上。由于转运距离比较长,大量工人上下件工作繁重。有了自动化机器人,所有衔接都是“无缝”的,工人只需要按下按钮,一键就可以完成操作。
“相比过去,公司产能提升了3倍,用工减少85%,人力成本下降80%,能源利用率提升30%,质量合格率由85%提升到99%。”驰骋公司负责人说,产品质量提升、市场得以拓展,公司成功进入外资汽车品牌配套体系。
“随着汽车的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逐步形成,用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来代替以前的生产方式,我们从以前年产值8千万元,到现在最高4个多亿,这个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生产力的转换。”重庆驰骋董事长戚守柱表示。
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高效性和智能化,而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是加快适应未来市场的必然要求。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手段,有助于提升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在重庆驰骋的车间里,我们看到了一家制造企业奔跑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前列的模样,感受了在创新主导下,见证了重庆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发展之路。这家拥有全新活力的企业,正面向未来,厚植新质生产力,奔赴下一个“星辰大海”!
上游新闻记者 吴嘉雯 邹飞 钱波 李友敏 魏佳
编辑:杨虹 责编:周尚斗,陈晶晶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