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装马靠鞍”
古人认为,衣冠楚楚是君子“标配”
那衣服有褶皱了怎么办
这时候就需要拿出熨斗了!
可熨衣服 可量尺寸
这是东汉的“工业设计”
刻度天禄架铜熨斗
是一件东汉豪华版熨斗
由支架和熨斗两部分组成
许是支架高大厚重很“靠谱”
或是对熨衣服过程太好奇
瑞兽“天禄”停留在支架顶端
准备见证衣服由皱到平的神奇时刻
(“天禄”为传说中的瑞兽,是常见的汉代装饰,寓意为 “天赐的福禄”)
使用时将熨斗从支架抽出
斗内放上燃烧的木炭
待底部热得烫手,便可使用
还可根据不同的温度熨烫不同的衣料
不熨衣服的时候它也有妙用
斗柄平面刻有12寸刻度
每一寸画了3个圆圈
可当尺子作丈量用
我国出土的各种熨斗中
这种带刻度的熨斗比较少见
熨斗曾是刑具
也是权力的象征
由于铜的导热性好并易于铸造
古代熨斗多用青铜铸成
其出现可以追溯到商朝
相传最初是作为刑具而发明
也就是商纣王所施的炮烙之刑
到了汉代
随着我国养蚕绛丝和青铜铸造发展
熨斗作为熨烫衣服的工具开始兴起
成为宫廷或贵族的日常用品
刻度天禄架铜熨斗约9公斤重
且出土于东汉王侯级别的墓葬中
有专家认为它表达了古人
“持(熨斗)柄以熨天下”之说
象征着权力与威望
是墓主人身份等级的象征
“华丽转身”
熨斗有了更多功能
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
熨斗传入民间,走入寻常百姓家
药杵、澡盆、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
——晋代《杜预集》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
丝织业也非常发达
人们更讲究穿衣打扮
上至君主,下及黎民百姓
普遍使用熨斗熨衣服
到了宋代,熨斗的斗变深
出现了空心短柄
可插入木把,防止烫手
另外,熨斗还被用来熨纸、护书
宋人还发明了熨斗与熏笼一体的器具
在熨平衣物褶皱的同时为衣物增香
在宋元造型的基础上
明清时期的熨斗
将靠近手柄的口沿更高地昂起
更好地防止火星外落
纹饰题材也逐渐丰富广泛
民国以后,随着电熨斗的引进
中国传统的熨斗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之国”
衣冠正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
熨斗不仅熨平衣服的褶皱
也蕴含了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