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碰撞,风味交融,多滋多味的美食总能征服挑剔的味蕾,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前不久,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正式发布。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等43道菜入选“渝味360碗”头碗菜,梁平张鸭子、大足邮亭鲫鱼等360道菜入选“渝味360碗”,成为巴渝版现代“满汉全席”。
不难发现,“渝味360碗” 不仅作为舌尖上的重庆的“代表作”,而且也是重庆各地美食的一次品质进化,让人垂涎欲滴。
生活百般滋味,不过一日三餐。将重庆各区县美食系统性归集和发掘的“渝味360碗”,囊括了丰富多彩、美味可口的地道美食,令无数食客欲罢不能。
事实上,品尝“渝味360碗”,我们品尝的不只是舌尖上的美食,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比如味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美食是一个地方的味蕾共识,也是无数游子魂牵梦萦的念想。
歌乐山辣子鸡,辣椒多于鸡肉,鸡块入口酥脆、辣咸适口、鲜嫩化渣、回味悠长;荣昌卤鹅,色泽金黄发亮,肉质粑而不烂,芳香扑鼻、鲜香爽口;渝北水煮鱼,既有鱼肉的鲜美也体现出经典麻辣香味,油而不腻、辣而不燥、麻香四溢、肉质滑嫩;金佛山方竹笋蹄花汤,以金佛山方竹笋和当地农家腊猪蹄为主要食材,竹笋的清香与腊肉相得益彰……
比如文化。“渝味360碗”的每一道美食,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轶闻典故。
以酉阳土家油茶汤为例。相传,土司为抗击外敌入侵,征青壮男丁入伍,酉阳籍士兵屡战屡胜。究其原因,原来土家士兵的午餐,是用所带茶叶与五谷杂粮煎炒后调制而成。这一做法后在军中推广,当地百姓也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当地有民谚道:“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
比如品质。品质是美食传播和推广的基础。作为精挑细选出来的“渝味360碗”,既有群众基础,又有专家“检验”,品质无疑更有保障。
实际上,开展“渝味360碗”评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提升重庆美食品质,让重庆地道美食“选出来、送出去,走向世界”。
比如多样性。世界正是因为物种的多样性而生机勃勃,餐饮同样因为美食的多样性而丰富多彩。
“渝味360碗”名单中,既有万州烤鱼、黔江鸡杂等热菜,也有梁平张鸭子、丰都麻辣鸡等凉菜;既有长寿鱼面、巫溪县瓢儿糕等小吃,也有老四川枸杞牛尾汤、奉节竹园盬子鸡等汤羹。可谓种类繁多,能满足来自四面八方食客的味蕾。
更进一步说,重庆旅游美食早已名声在外,“渝味360碗”的打造发布,更像是一场“及时雨”,有利于重庆以美食为载体,加快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
了解一座城市除了脚下的丈量,更多靠味觉的体会。一城一夜一滋味,见食见人见江湖。近些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因为特色美食“走红”,成为网络流量的受益者。
重庆各地不乏特色美食,既有当地老百姓世代相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菜品,也有在传统菜式基础上推陈出新、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的菜品。那么,在“注意力经济”时代,集多重优势于一身的“渝味360碗”,如何成为美食届的“新宠”呢?
趁热打铁,保持热度不减。自“渝味360碗”评选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各区县迅速行动,纷纷端出自家特色菜,邀请各地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从区县评选推荐,到网络投票,再到市级评选,最终优中选优,形成了360道最具代表的菜品。
客观而言,聚光灯下的“渝味360碗”,获得了很大的曝光量。但从全国层面看,其影响力还不够大,需要趁热打铁。相关部门要丰富旅游美食产品供给,在更高层面策划一系列品牌造势与推广活动,持续保持热度,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它、消费它、爱上它、传播它。
整合营销,拓展广度不停。在信息爆炸环境中,消费者对城市和美食的印象往往是模糊的,需要把所有传播手段整合起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整合“渝味360碗”营销,可以探索在热播剧、短剧或歌曲等文艺作品中进行植入,可以联合邀请综艺节目明星或头部主播策划“试吃”,也可以利用各种节庆“搭车”推广,进一步提升重庆美食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度,让受众产生消费冲动。
跨界融合,提升精度不止。茅台联合瑞幸推出酱香拿铁,奈雪与东阿阿胶出品阿胶奶茶,好利来和芭比联名推出新品生日蛋糕……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跨界成为新趋势。
对于“渝味360碗”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旅游和美食两个层面,而要顺应消费新趋势,多尝试跨界融合,深化“美食+”,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新体验、新场景。
比如,联合铁路部门推出免费坐高铁吃美食活动,联合家电企业推出美食大赛活动,加大玩偶、帆布包、冰箱贴等美食文创产品供给。同时,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资金+人才+中介机构”的美食产业体系,在更好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潜力。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胡传东认为,对“渝味360碗”而言,关键是要提升美食体验的地方感、品质感、仪式感和社交性,在整体上实现旅游美食的故事化、符号化、艺术化、景观化和产业化。同时,还要完善相关公共服务,打好提前量。
诚意要足够。淄博烧烤“烤”的是好客,哈尔滨铁锅炖“炖”的是热情,天水麻辣烫“烫”的是豪爽……如今,口碑传播在城市美食推广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梳理多个城市“出圈公式”,真诚始终是必杀技。只要有尊重、有服务、有温度、有情感,提前把消费者没有想到的做好了,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抓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
特色要鲜明。移动互联网时代,放大特色优势才能“一招鲜、吃遍天”。比如,小饼是淄博烧烤的灵魂,冻梨是哈尔滨走红的重要载体。各地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从食材、工艺到服务,深入提炼具有地方辨识度的美食,深入挖掘美食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进而在流量窗口期因势利导推出“爆款”。
创意要新颖。当前,无论是旅游还是美食,消费者看的不仅仅是风景,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从求新求异的烟火气中收获仪式感、认同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火锅可以搬到电影院、油菜花田,也可以联名推出火锅雪糕等等。
场景要创新。大足石刻、金佛山、小三峡……重庆有不少被人熟知的美景,倘若还有美食加持,如此两者兼得的出游岂不美哉?重庆各区县可以创新消费场景,整合美食与美景,让游客玩出舒适度,吃出性价比,让更多的“头回客”变为“回头客”。
美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期待“渝味360碗”这个美食大IP,能够掀起山城新一轮的文旅热潮,助推重庆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原标题:渝味360碗,舌尖上的美食进化论
编辑:夏洪玲 责编:周尚斗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