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时至今日,这或许是一种误读。
“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整体增加,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占比越来越高,可达50%,我们科室门诊中接诊过最小的患者只有5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周新雨教授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在5月25日“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周新雨教授接受采访时分享其诊疗经验,并指出,目前抑郁症年轻化趋势明显,青少年抑郁症状常被视为青春期正常表现,识别相对困难,治疗也更应谨慎,家长、学校及社会需要重视学生抑郁问题。
抑郁症或影响孩子一生,但识别率不足10%
“由于孩子不会或不愿表达,家长讳疾忌医或识别能力有限等因素,目前学生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10%,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共同重视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周新雨教授提示,学生群体的抑郁症表现与成人抑郁症常见的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等表现不同。
临床观察发现,儿童阶段,抑郁症表现以躯体化症状为主,孩子常会出现头疼、腹痛、发烧等症状,此时若身体检查找不到原因,可考虑为情绪问题。青少年阶段,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孩子易跟同学、老师发脾气,易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常常封闭自己,不愿与朋友或父母交流,不愿上学等。
需要警惕的是,抑郁症不仅仅是情绪上的不开心,还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乃至未来的人生轨迹造成深远的影响。周新雨教授指出:“大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抑郁症首先会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有影响,有的孩子没法完成学业,学习成绩下降,出现人际关系的困扰,甚至还有孩子休学的情况。”
一份《柳叶刀》发布的报告显示,抑郁症通常还会间歇性复发,在初级或二级保健机构中,≥5年的随访研究表明,复发率可高达71%~85%。因此,年少时期患过抑郁症的患者,多数存在复发可能,影响未来的工作、婚姻、生活等,甚至增患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
对此,周新雨教授倡导“早发现、早诊疗”的模式,加强学生群体中的抑郁风险筛查、尽早介入抗抑郁治疗。
学生抗抑郁用药需谨慎,残留症状是“拦路虎”
周新雨教授介绍,目前抗抑郁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手段。对于学生群体的抑郁症,一般轻度抑郁首选心理治疗,若达到中重度抑郁的评价,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或轻生的念头,以及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冲动行为,就需要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而且,临床提倡全病程治疗,涵盖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不过,学生患者对药物安全性要求极高,临床用药需要特别谨慎。
此外,不少患者治疗后依旧会伴随一些快感缺失、动力不足、疲劳、认知损害等常见的残留症状。对于学习压力大、认知不充分的学生患者而言,残留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表现与自我评价,成为治疗信心与用药依从性的“拦路虎”,增加患者复发风险。
周新雨教授就在半年前接诊了这样一名患者:就读于重点中学的李希(化名),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接连两次考试失利,使她心理压力很大,担心考不上重点大学,再加上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支持,她觉得人生无意义。接受治疗后,虽然不再有轻生想法,但李希记忆力明显变差,学习动力不足,经常感到疲惫,这让她更加焦虑,误以为是吃药导致的,不愿再配合治疗,自行停药,又出现轻生念头。
“为缓解她的残留症状,我们立即针对其情况调整用药。”周新雨教授说,换用合适的药物后,李希的残留症状逐步缓解,后续通过结合绘画治疗、音乐治疗等,针对性提高脑功能的活力,她的情绪明显改善,不适躯体症状也消失。如今,李希已回到学校学习,只需按时用药即可。
临床专家来支招:个性化用药、联合治疗
李希的抗抑郁之路只是学生群体面对抑郁症的一个缩影。周新雨教授表示:“抑郁症的症状及治疗因人而异,个体化差异很大,有研究表明,学生群体的抑郁症采用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的药物治疗,这对残留症状的减少,防止疾病的复发有更好的作用。此外,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很重要。临床重点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治疗后的残留症状。”
据介绍,抗抑郁领域的药物选择并不少,近年也有像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这样的国产抗抑郁药。周新雨教授提醒,学生抑郁症患者一定要树立科学防治理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用药。一般急性期治疗2个月,巩固期6月,维持期1年,只有坚持治疗才能减少复发的风险。“如果在急性期就规范治疗,一般两个月就能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有的学生往往拖几年都没有更好地缓解,对于服药也会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这是一个亟待走出的误区。同时,服药期间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患者家属及医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预防抑郁症复发。”(资讯)
(文/向娇)
编辑:周晋羽 责编:黄蔷 审核: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