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南京的“手冲咖啡”老阿姨爆火出圈,引来无数网友眼羡并赞誉。而在重庆,也有一名今年快满70岁的“手冲咖啡婆婆”。她用现磨咖啡,“疗愈”着前来打卡消费的顾客们。
每天中午1点半,今年69岁的雷善蓬会准时出现在嘉州花园,穿过打牌喝茶的人群,径直走向自己开的饮品吧。
她不爱打麻将,不喜欢跳坝坝舞,退休后闲不下来,又想和年轻人多接触,于是开了一家卖精酿啤酒和手冲咖啡的店。为此,还曾花了一年多时间,专门学习冲制咖啡,咖啡老师甚至比她儿子还小一岁。
对马上年满70岁的雷婆婆来说,年龄是阅历,但不是枷锁。
七旬咖啡店主的习惯
青年作家库索曾在作品《咖啡馆比其他河流更慢》里,访谈咖啡馆店主,表达出对时间与情怀交织的感悟。
与之相类似的是,雷婆婆的咖啡馆内,时间的流逝仿佛是慢速的——
客人通常在下午晚些时候到来。冬日不忙时,雷婆婆也会拿出毛线,鼻梁上架老花镜,慢慢织毛衣。如今重庆天气渐热,雷婆婆倒变得清闲了。店外光影斑驳,不远处,打牌的人们兴致高涨,复盘着出哪张牌更好。但这些喧嚣,都和静静织毛衣的雷婆婆无关。
和连锁店不同的是,雷婆婆的店里没有咖啡机。她喜欢手摇磨豆,没学拉花。一杯手冲咖啡从磨豆到端上吧台,递给客人,大约需要6分钟,冲泡出的单品咖啡约225毫升。这是雷婆婆随口就能说出的数据。当然,她熟记的还有她自己的年龄。去年,有本地记者采访时,提到她69岁;雷婆婆则说,今年将满70岁,“射手座”。
5月23日下午,“吱嘎吱嘎”的磨豆声音响起,氤氲的咖啡香气中,雷婆婆讲起了她跟咖啡的缘分。
退休后,闲不下来的她开了一家卖蜂胶等产品的店。但前几年又想和年轻人多接触,就想到了咖啡这个“媒介”。她对儿子提起时,儿子先是诧异,随即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支持——介绍了一名熟识的咖啡师朋友给妈妈。
雷婆婆是不是重庆岁数最大的咖啡店主无从考证,但她是这名咖啡师老师目前带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别人是‘小白’,你是‘老白’。”最初老师这么打趣。彼时的雷婆婆,对咖啡的理解仅仅停留于雀巢速溶。
从此,雷婆婆白天开店,晚上去比儿子还小一岁的老师店里学习,下雨天就干脆关店去学。光是练倒水这个动作,她就练习了好几个月。闲下来时,雷婆婆还要给自己补充咖啡基础知识,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一年多以后,老师给雷婆婆冲泡的咖啡打了80分。雷婆婆问,这个分数还能不能增加?老师回答,那就看你自己了。现在的雷婆婆,已经能通过豆子香气分辨熟悉的咖啡豆,比如蓝薄荷有蓝莓、西瓜、薄荷等植物的香气,而乌干达水洗味道相对清浅。每种豆子需要磨多久,自然也有讲究,硬的豆子需要的时间更多,否则颗粒会较粗。
在开了十几年的蜂胶店旧址上,雷婆婆简单装修,开起了现在的店,卖精酿啤酒和手冲咖啡。熟客们都知道,她做手冲咖啡还有个习惯,会把咖啡液的尾段一起拿给客人。一是有些客人口味淡,尾段的味道更清浅些;二是这样的咖啡液本身就还能喝,避免浪费。这倒是符合老年人节省的固有印象。
陌生客人的松弛感
华灯初上,店外塑料凳上打牌的人们陆续散去,跳坝坝舞的阿姨们慢慢聚拢,音乐起来后,开始跳舞。店内,客人们则逐渐多了起来,栀子花散发着似有若无的幽香。
这束花是长沙熟客小艾的馈赠。每次小艾来重庆,都要到店里来坐坐。店里陈设简单,为数不多的装饰是半墙的空酒罐,以及几幅客人制作的压花画,每一幅都有手写签名。摆在吧台上的,是雷婆婆最喜欢的一幅。
来者是客,雷婆婆会热情地招呼一声“嗨”,也会聊起年轻时从事生产物资工作的往事。当年出差各地,去过不少地方。聊到高兴时,她会毫不犹豫地给自己来一杯酒,或是一杯咖啡。
店内的客人形形色色,多是从社交平台上刷到小店来打卡的年轻人。雷婆婆也在他们的交谈中,体验了不同的趣味。
那些有趣的客人,有从外地来重庆打球,应女儿要求喝一杯的65岁老人。老人和老兄弟一起来,饮品一上桌,雷打不动先微信发图给女儿,当是女儿也喝过了。结账时,原本说好买单的人死活争不赢兄弟。也有来体验的小伙子,从怀中掏出精美的杯子(一看就是女朋友送的),让奶奶制作了饮品,直接放在杯子里,以便拍给女朋友——这就当对方也喝过了。
小小咖啡店中的暖黄灯光,像“解忧杂货铺”似的,为异乡的客人带来了些许放松。
5月23日晚上的店内,先后来了好几拨客人。有来自湖南的客人,跟好友调侃“我在喝奶奶调的酒”,在让对方一愣后,客人马上附上一张白发的雷婆婆调酒的画面,以证明自己真没开玩笑。有从石家庄带着念大二的女儿一起来的妈妈,母女俩各点了喜欢的精酿,相谈甚欢。也有来重庆出差顺便喝一杯的镇江女孩。最初不过是各人喝各人的,素不相识,在小小的店内还相对拘谨。不知是谁挑起了话头,武汉做生意的张海(化名)和从上海来重庆旅游的27岁男生小徐,就为粽子是甜的好吃还是咸的好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话题一度延伸到北方的饼和南方的米饭谁更养人。再说高兴了,就是互道“兄弟”一定要干一杯,有了第一杯就有了第N杯。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样松弛感的画面,会在陌生人中间上演。
上海来的小徐说,他没想到在居民区的楼下能遇到这样有趣的店。“很多人一开始只是冲着社交平台上奶奶很酷来的,结果和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有了缘分,这样的相遇很有意思。”
直到凌晨,剩下的三拨客人各自道别,为在陌生城市的短暂缘分画上句号。有客人走的时候感叹了一句“真有意思”。偶尔有这样兴致很高的客人,雷婆婆并不催促,只等着客人们尽兴,错过末班车的她再打车回家。
愿花一个月做件羊毛呢大衣
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雷婆婆的朋友圈也在扩大。聊得高兴了,有客人会拉着雷婆婆的手,大声喊着“奶奶”。不过有人喊“姐姐”“阿姨”,雷婆婆也会照常应答。在她看来,这不过是个称呼,就像50后的她也会喊00后的客人“小姐姐”。有来自北京的小伙看到她第一面就问:“你是不是做了什么营销?”在确认雷婆婆当时甚至没装相关软件后相信是自己多想了。还有来探店的同行,同时点水洗咖啡和重度烘焙的黄金曼特宁,这两样味道截然不同的咖啡“暴露”了身份。
这么多年轻的朋友,让雷婆婆觉得很有意思。她有长辈般的慈爱,有时会蹦出一两句自己的感悟,有时又担心晚归的独行女客,会在对方离店时叮嘱一句,“到了宾馆一定给我打个电话。”
有客人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留言,说退休了也想开一家咖啡厅,说希望自己也能优雅老去。
雷婆婆听到这些话,淡淡地笑着说:“年轻人哪来那么多时间?”她是愿意花一个月为儿子制作一件羊毛呢大衣的人,身上穿的藕粉色九分裤和紫粉色小波点衬衫,也都来自于家里的飞人牌缝纫机,能看出衣服的走线工整,裁剪整齐。
花白的头发,则是雷婆婆多年经历的见证。毕竟,岁月从不败美人。
上游新闻记者 邹渝 文图、视频 视频编辑 王善昆
编辑:朱亮 责编:李洋,官毅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