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三题
文/许大立
1.柑橘林
忽然间迷失在高峰镇大井村的橘林里。悬垂在纤柔树枝上的果子麇集如肉肉的蜂团,让人看得心疼,担心它什么时候会折断了,像故事里那只时时会掉下来的靴子。主人说:“这是晚熟品种,甜得沁人,我们特意培育的品种,春夏淡季可以卖个好价钱!”在主人示意下,我随手摘了几个塞到饥渴的嘴里,果然蜜蜜甜。
其实我对柑橘全不陌生。我下乡的江津李市公社刁湾大队第三生产队盛产广柑橘柑。那年,我好事多磨去了那个生产队真是掉进了福窝。瘦骨嶙峋的陈队长背着我的铺盖卷,提着那个时代的标配尼龙网兜,洗脸盆、瓷缸以及乱七糟八的生活用品,加上《赤脚医生手册》《世界各国》,从街上往东走了三四里,我就成了小山村的一名新社员。
正是秋冬时节,路过村前一处高岗,连片的广柑橘柑林铺满山头坡坎。果林里阵阵欢声笑语。柑橘树下堆满了木条制作的包装箱,上面印着俄文。几个年轻女社员用特制圈具把果子分类,按成色大小装入不同的箱子。陈队长告诉我,“这些果子都要由区里柑橘站收走,而后统一运去县里。”又大又甜的好果子都运到苏联去了。“为什么?”我问。陈队长说:“公社领导说我们欠人家好多钱,几十年都还不完呢!”我说:“难怪我们在城里多少年也买不到好果子吃。”陈队长从淘汰的果堆里选了几个塞我手里,说:“样子不好看,还是很甜的!这果子帮了我们队大忙呢,我们队每个劳动日可以分七毛八分,你问问山下那些种粮食的队,他们才一毛两毛!”我这才明白公社领导的一番苦心,我这个他们眼里的大知识分子是被他们优待了!
收回思绪,随垫江作家黎美剑先生登上观景楼遥望四方。说起我曾经的江津生活江津广柑,他不屑一顾笑道:“哈哈,江津广柑早不时兴了,江津的关注点也已经不在柑橘了。你看看我们脚下的这片果林,无论品种、管理、销售,还是果品质量、糖分控制等等,都已高度产业化、科技化。这个晚熟柑橘基地,就是反季节培育管理,在新鲜柑橘稀缺的时节上市,补缺市场水果,既满足了市民需求,基地也卖了好价钱。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互补互利,两全其美。”
的确,大井村的柑橘是市场化培育出来的优质商品,而刁湾三队的柑橘,只是统购统销时代的专属产品。思来想去,都是时令水果,却作出了不同的时代贡献。这就是顺时势,做对的事情。
2.弯弯桥
每去采风或游历,都少不了桥。古代的桥现代的桥,中国的桥外国的桥,从重庆一路看到亚洲欧洲美洲,旅行团或者自由行,桥几乎是行程标配。
这里要说的是弯弯桥。大井村的弯弯桥是世界上最朴实的桥。为啥呢?你看那桥不过几十米长一米多宽,不虚张声势不修边幅不设栏杆不雕龙画凤,不修楼台亭阁遮风挡雨,就那么简单修个桥墩把厚石板压上去。最出彩的是,此桥建筑设计师是个大才,他居然让大石桥在河中间拐了个细弯,活生生往左偏了15度,直直桥就变成了弯弯桥!为啥这样搞?同行者说河里有礁石,桥墩子安在礁石上不用打桩不用垒石,省了好多事!虽然打了个折不太符合现代审美,却可以消除视觉疲劳,免得眼神不好心力不济掉到河里头去。
有趣的是,有位女诗人叫李猜,看到朋友圈里某美女在弯弯桥上给我拍的大头照装模作样遥望南天冥思苦想,称画面很美,感觉很好;说尽管没能被大井村招呼到,还是要为乡村振兴做点贡献。于是到处查资料,准备写诗赞美历史悠久的弯弯桥。
后来,李诗人写了一首意境深邃的诗——
把所有的路走弯
桥就自然直了
龙溪河流经当年
古石墩晾干清泪
溯溪而上的
何止枯叶和朽木
你过了你的阳关道
就不要回头了
一座桥可以等上百年
我却等不到
任草木深根万里
良人隔千山
桥,上了年纪
走在桥上的女子
终究还是老了
3.薅秧歌及其他
不晓得哪年哪月哪些人做的好事,栽秧挞谷薅秧唱歌如今也成了非遗产品。每每走到一地,文旅部门的同志都喊些老头老太婆站在广场上唱些古老的调调,我这个音乐学院的科班,就忍住不笑。
不过,大井村的薅秧歌广场表演还算利麻。也是几位大爷大娘,也是站成一排服装芜杂自由散淡,但是,感觉他们的乐感还行,大家伙儿很努力很配合也没跑调。尤其站在C位的那位老同志,腰杆挺直,站姿优雅,表情放松,重要的是声音高亢音色优美,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来……估计年轻时一定是文艺青年,受到城市文化活动的濡染,回乡后成了文艺骨干。边上另一位体态丰腴的大娘,表现也很突出,旁若无人地唱着扭着,有几分20世纪60年代“社员都是向阳花”的风采。
除了头句“大田薅秧排对排”,后面我真没听清楚几句。忽然有些感慨:农耕时代的薅秧歌以及抬工号子、船工号子等都是下力人的即兴,都是生活现场的适时表现,不是表演。随着时代进步,唱的人少了,为了挽救,做成非遗,很好很好,但还是要融入时代。可以统一着装,与潮流契合,请专业老师指导……甚至可以到田里地头演唱,这样更有现场感。最最重要的是,要在年轻一代里推广培养,如今主城的川剧京剧,都已经和中小学研学教育结合起来了。地方上的这些非遗,完全可以和学校音乐教育相勾连,让孩子们把这些快要失传的民间习俗珍稀艺术传承下去,不能让垂暮老人把它们带走。
我曾经在网络平台上夸赞大井村是“神仙住的地方”。美丽、富饶、恬静、绿色,所有中国新农村的优点它都有,而今又在文旅方向挖掘历史蕴藏。其实,不是每一个乡村都必须走同样的路,比如与众不同的晚熟柑橘,比如不加修饰的古桥和水岸,就是“求异”的方向。不一样才有魅力,不一样才是文旅资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高峰镇大井村,底色是丰厚靓丽的,“神仙住的地方”必定引人神往,发达兴旺。
(作者系重庆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