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谭颖一行,前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调研,强调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2023年以来,南通聚焦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重点人群保障、公卫体系提级等方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
服务优化,让群众就医更高效便捷
2024年4月16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施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惠民实事方案》,旨在通过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而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这一惠民政策的先行者,已实施开展多年。
同年5月3日,湖南在通工作的小符带着在老家务农伤了腰的舅舅来到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复诊,享受到“一次挂号管三天”的政策福利。
南通二院不仅在普通门诊实施了这一政策,还将其延伸至专家门诊。此外,为更好地服务周边群众,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南通二院全部副高级以上专家都同步排班坐诊普通门诊,这项举措不仅确保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质量,还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为了保障这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南通二院还升级了医疗信息系统,通过自动提醒弹窗为患者和收费人员提供信息。不仅如此,南通二院还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治理手段,对首诊号源与续诊号源进行了科学调配。每2个首诊号源中自动穿插1个续诊号源,确保了患者能够在需要时及时获得续诊机会。
目前,南通现有29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从2024年5月1日起实施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惠民实事项目,提高门诊服务效率,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持续提升患者体验,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体系全面,关注“一老一小”重点人群
《南通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提出,到2025年,南通要全面建成人人可及、普惠均等、主体多元、服务多样、品质优良、监管有力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形成全国有影响、全省树标杆的“一老一小”服务“南通范例”。
失能失智,严重妨碍老年人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2023年3月,南通市卫健委在全省率先启动“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同年10月,73岁的陈志祥实现了爬上长城的人生愿望,回到南通后,他自豪地将自己爬长城的照片与军山社区老年人失能失智干预班的“同学”们分享。
像陈志祥这样的改变,并非偶然现象。经过6个月的连续干预后,各项综合评估数据给出了喜人的答案:在身体机能方面,参与干预的老年人握力、睁眼单脚站立时间和30秒坐姿起立个数均显著增加,老年人平衡和手、腿部力量向好,发生跌倒和尿失禁的概率显著减少。
做实老龄健康,2023年南通市圆满完成医养结合首批国家试点任务,入选第三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市,197家医疗机构建成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其中优秀单位占比达31.9%,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南通还做优托育服务,探索“1+N”普惠托育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市千人口托位数达3.7个,建成省级示范性托育机构16家,省级普惠性托育机构49家。值得一提的是,南通还在全国率先同时发布托育服务品牌及LOGO——“爱育通城”,在全省率先建成“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监管平台”,覆盖全市98%的托育机构。
要素集聚,持续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南通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提到,要打造医学科技创新发展高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引领与推动作用,聚力学(专)科、人才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制度保障,全面推动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2023年8月,南通市首批50名市青年医学专家培养对象名单正式对外公布,培育一批在新技术新项目以及科技创新方面均有亮眼表现的杰出人才,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后备支撑。
2023年,南通市卫生健康委重视人才引培:招聘高层次及紧缺人才,累计发布岗位129个,引进78人,实施南通市青年医学专家培育计划,首次集中开展年轻干部实践锻炼,举办青年人才高级研修班,举办“青苗培优 健康护航”青年论坛,做好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卫生管理人才的储备。
此外,南通还在卫生健康事业信息化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方面下功夫:升级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主城区医疗卫生单位接入市卫生专网全覆盖,累计建成互联网医院11家;探索数字医疗互联网建设,入选2023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南通市中医院迁建项目、市肿瘤医院医疗综合楼、市应急医院等顺利开工建设。
文/汤心慈
编辑:周希 责编:肖玲 审核: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