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第一批全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其中,徐州非遗有三类三项入选,分别是:徐州香包制作技艺、铜山石刻、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近年来,徐州市贾汪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承
让非遗焕发新动能
在徐州贾汪区的马庄村,国家级非遗项目“马庄香包”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走进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只见一派繁忙景象,绣娘们忙着赶制新品订单,穿针引线,填充定型,缝合装袋,一个个精美的香包便制作完成。
作为徐州香包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大半辈子。她不仅将香包制作技艺传授给了村里的妇女,还通过创办香包工作室和民俗文化手工艺合作社,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图源:新华社新媒体
“过去,我做香包是为了补贴家用,但现在,我希望通过做大香包产业,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王秀英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她的带动下,马庄村及周边村庄近400名留守妇女从事香包制作,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年轻力量的注入。去年6月7日,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已经84岁的王秀英成为各地媒体关注的热点。在王秀英身旁,孙女孙歌尧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以年轻化的思维模式,赋予香包产业更广阔的视野,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彩。
王秀英和孙女在深圳文博会上展示马庄香包。 图源:人民网
除此以外,贾汪区推动的“非遗进校园”模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后备力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传承非遗文化,赓续匠心余香”在贾汪区马庄村香包大院等地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参观香包展馆、体验香包制作过程、与传承人深入交流等方式,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认识,还激发了青年学生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热情。
非遗+
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贾汪区积极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实施“非遗+农业”“非遗+旅游”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助力农民富起来。
素火腿作为贾汪地道的美食,是很多徐州人儿时的记忆。贾汪素火腿加工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王爱侠作为传承人,其公司生产的“时时乐”素火腿多次获得“徐州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如今,该企业的销售市场已覆盖了整个淮海经济区,仅在徐州城区就设有近200家经销商。公司总经理胡增海表示,“如今贾汪素火腿已经发展出十几个品种,直接带动90多人就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在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推动村强民富提速发展过程中,非遗产业成为新动力。
汴塘煎饼制作过程。 图源:贾汪发布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贾汪区非遗项目积极拥抱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汴塘煎饼作为另一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2022年8月,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驴拉石磨磨出面糊到通过标准化车间生产出煎饼礼盒,汴塘镇邀请专业团队,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的方式将煎饼卖到全国各地。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还大大增加了销量,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此外,为实现“非遗+农文旅”的深度融合,贾汪区通过打造非遗体验馆、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在汴塘煎饼非遗体验馆中,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制作煎饼,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非遗产业富民的长久之路。
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传承和传播非遗的生力军,创新让非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马庄香包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尚元素,对香包的款式、工艺进行了大胆创新。她不仅将发绣技艺运用到香包制作中,还与知名企业合作,把流行的手游人物融入香包元素,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彩。同时,她还利用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打造了“歌尧”品牌,集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设计师和品牌运营者,共同推动香包产业的创新发展。
图源: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非遗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也是非遗产品创新的一个方面。汴塘煎饼的制作技艺在保留传统手工摊制的基础上,引入了标准化车间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贾汪区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去年5月,被誉为全球食饮创新风向标的第十九届SIAL创新大赛公布最终结果,位于贾汪区大吴街道的徐州奥卡姆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款山楂制品登上前十榜单。王峰是大吴街道徐州山楂糕制作技艺区级传承人,2018年,他依托徐州山楂糕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创建奥卡姆食品有限公司,创新“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带动村民致富。
在此过程中,如何用现代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而又不失传统风味,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作为2021年度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苏北科技专项)立项项目,我们联合在徐高校,开展山楂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的课题,并获批多项专利。”王峰表示,在现代化食品工业发展技术的加持下,目前公司年营收超过2000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提供灵活就业岗位200余个。
文/常山
资料来源:新华日报、人民网、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贾汪发布、新华社新媒体
编辑:张沛 责编:周希 审核: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