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三春鸟”的父亲
文/何龙飞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是父亲常挂嘴边的俗语。他不单这样说,还这样做,用心、用情爱护“三春鸟”,不能不令人感动。
在父亲看来,无论是孟春,还是仲春,还是季春,皆是鸟们繁衍生息的好季节。在这个时期,鸟们在忙着筑巢、产卵和养育幼崽。大多数雏鸟会破壳而出,并在巢中等待父母喂食。如果在这个时候捕杀成年鸟,可能会导致幼鸟无法存活,从而影响物种的繁殖和生态平衡。
其实,这缘于父亲少时那个刻骨铭心的教训——那年春天,出于对树上鸟巢的好奇,打算掏些鸟蛋来改善生活,父亲便爬上了那棵大树。没想到,他把手伸进鸟巢后,虎口处就被大鸟啄伤,鲜血直流,疼痛不已,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父亲只好立马下树,去赤脚医生处治伤。待到痊愈后,父亲后怕不已,决心引以为戒,不再“侵犯”鸟们的“领地”。
后来,父亲逢人便“现身说法”,意在给乡邻们提醒:千万莫打“三春鸟”,否则,会遭报应的。
众乡邻听了,信服不已,还对父亲翘起了大拇指,能不令父亲倍感欣慰吗!而且,在春天,父亲看见婉转鸣唱、追逐嬉戏、筑巢育崽的鸟们忙碌而充实,漂亮而可爱,岂能不滋生羡慕、喜爱的情愫!
尤其是喜鹊常来家门外的大梧桐树上“安家”,发出“喳喳喳”的欢叫,预示着“有客来”,多么令人欣喜而憧憬啊!要是来了客人,父亲对喜鹊充满感激,更加眷恋;要是没有客人来,父亲并不埋怨,会理解、喜欢喜鹊,理由是:谁叫它的名字带“喜”字呢!它能叫得欢,至少表达出美好的愿望,冲着这一点,就应该感谢、爱护喜鹊嘛!
瞧,燕子飞回来了,在屋檐下筑巢,自由进出,深情呢喃。父亲一有空就去望望、听听、想想,虔诚地为燕子们祈祷和祝福。大凡是燕子感受到了父亲慈爱的目光和善心,一点也不惧怕,与父亲和睦相处,成了“好邻居”。
麻雀们在春天里更是活蹦乱跳,时而轻盈地飞翔,时而停驻在枝头、电线上歇息,时而“叽叽叽”地叫个不停,时而在地上觅食,可爱极了。父亲见状,不仅默默地望着麻雀们,尽量不惊扰它们,还会把家里的瘪谷或剩饭倒给麻雀们“饱餐”一顿,爱心可见一斑。
对于白头翁、黄鹂、画眉、斑鸠、布谷鸟、黄莺及其他不知名的“春鸟”们,父亲照样喜爱,对它们“友好”,做到不追、不呵斥、不打、不捕、不掏鸟蛋、不破坏鸟巢。
如若遇上有人在追打、捕捉鸟,甚至掏鸟蛋、掀鸟巢,父亲绝不会坐视不管,一定会出面制止,并发挥口才好的优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而使对方后悔不已。有天一位年轻人执意要去掏鸟蛋、掀鸟巢,被父亲发现后,以自己曾有的教训试图阻止他的不法行为,可那人还是听不进话,我行我素。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声称要报警来处理。这下好了,那人终于被震慑住了,尴尬地离去。而父亲悬着的心终于踏实起来。
久而久之,父亲与“三春鸟”们和谐共处,其爱鸟、护鸟的情愫越来越浓烈,潜移默化着周围的人们。要是哪一天没听到鸟鸣,没看到鸟儿或鸟巢,父亲还真不习惯呢,唯有重新见到鸟、听到鸟鸣后,他才会畅然起来。
为此,熟悉父亲的人都叫他“爱鸟人”“护鸟使者”。父亲听后,总会乐呵呵地一笑,坦言这是一个有爱心、善良之人应该做到的,爱护“三春鸟”,人人有责。
刹那间,父亲的形象高大起来,着实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作者简介:何龙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涪陵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松荫荷韵》《种瓜种豆种文字》《纸背乡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