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遥望,只为无尽的爱
——读晏菁短篇童话小说《我是一棵树》有感
文/田亚非
暑假里,我又一次细细品读了晏菁老师的短篇童话小说《我是一棵树》(编者注:此文为第五届“温泉杯”短童话大赛铜奖作品),被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深深感动了。母爱是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而作者笔下的这种母爱,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化树为人,为爱生长,给读者以心灵上强烈的冲击。
一、构思精巧,独具匠心
文章有着独具匠心的结构构思,行文先抑后扬,分别以“冬”和“春”“夏”三部分构成,代表着不同的心路历程。
在前面“冬”这一部分,作者的情感是焦虑的,压抑的。透过窗户,看到女孩晚睡,看到女孩偷偷起来看书而家人却没有发现,树着急,也很愤怒,可是一切“无济于事”,因为她只是一棵“不能动,不要动”的树,她“只能在风中使劲晃动着我的叶子……我一点儿也不冷”。心和身体一样,被寒风包裹,但她依然倾其所力,在呼喊,在提醒,传达自己无法到达的爱,哪怕为之付出极大的代价。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为了让女儿走出伤痛,为了让奇迹再现——女儿眼中枯死的树结出果来,“我”收回渴望女儿成长的目光,观照自己的内心,积蓄力量,铆足劲儿生长,从而完成“是树,就想要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那是生命必经的历程,此刻,我想要完整,那是生命本真的渴望”这一宏伟的生命主题。
夏天,万物生长,生命蓬勃,“我”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里,完成了生命的崇高仪式——我结果了。“窗户开了,女孩伸了个懒腰,她惊喜地看着我,然后大声叫道:‘爸爸,你来看,枇杷树的果子变黄了,是成熟了吗?这是它十年来第一次结果啊!’女孩伸出手来,小心翼翼地摘下了一枚果子。”所有的爱化作了这甜甜的果,所有的艰辛成长,都是为了女儿摘下的这一刻。女儿吃出了我以前做的水果奶昔的味道,她认出了我,我的心愿达成了。
作者这样独特的意象创设,让表达的情感更加凝练,从而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情感细腻,浸润人心
贯穿全文的淡淡忧伤,浓浓牵绊,揪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母亲化作的枇杷树,看到女儿没有按时休息,看到女儿受了委屈无助痛哭,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在风中沙沙作响,摇摆着枝叶。树悲伤地感到她们之间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于是,她做了这样的梦:“那个梦很长很长,我看见女孩在我前方,我奔跑着,想要去牵她的手,但我总是牵不到,她矫健的腿迈向前,我追不上她,只能看到她越跑越远,然后,泪水便从我脸上滚落。”
只有念之深才会入梦来,女儿的每一点情绪都牵挂着树的心,每一个梦,都折射出树的深深的爱。即便无声,也要化风为语,带去自己的抚慰。
“终于,风吹过了我的一片树叶,送入了窗口,它落在女孩的书桌上,像是一封远方寄来的书信,那上面有着丝丝斑斓的纹路,长长的叶片。女孩捡起了那片叶子,然后扔到了一边。我无法安慰她,只是轻轻摇动我的枝叶,发出我的声音——我在说:‘不要哭。’”
爱的能量是巨大的,树凝聚自己的全部心力,越过了那道藩篱——把爱附在一片叶上,飘进窗口,落到女孩身边。
“我又长高了,离她更近了……于是,在那个春天,我拼命努力,想让我的树叶又一次飘进她的窗户,让她收到我投递给她的书信,让她知道,还有我在默默爱着她,关心她。”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棵枇杷树努力向下生长根系,牢牢地向着地底深处探索,她想要成为不一样的一棵树,她想开花,她想结果。她这样顽强生长,是因为一个坚定的信念——她想让女儿看到奇迹的出现,从而获得走出悲伤的力量。
她成功了,她从一棵要死掉了的树变成了一棵开花的树。伟大而又坚韧的爱,让她完成了这一生命的壮举,原来真爱可以融化坚冰,可以跨越物种,乃至生死。
三、智慧启示,涵养生命
窗外的树万分着急和担心,窗内的女孩却看不见,我觉得这好似现实中诸多亲子关系的写照。很多妈妈的注意力无时无刻不在孩子身上,担心冷了,生怕饿了,以及担心着学习情况等等,生怕有半点闪失。
而令人唏嘘的是,妈妈无微不至地呵护,源源不断地输出爱,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接收到的,不是百分百的温情,也可能是负担,于是就有了种种怨怼:“你怎么这么啰唆?”“你管得宽!”“你为什么总让我干不喜欢的事?烦死了!”接下来,他(她)们可能千方百计地想脱离你的视线,你的偶然闯入,他(她)们就会视为侵犯,毫不客气地回击。久而久之,妈妈们更烦更累,于是亲子关系进入了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妈妈和孩子即便同在一屋檐下,心灵上也会形同陌路。
而文中的树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面对自己和女儿之间的距离,她没有失落,没有哀叹,更没有抱怨。当看到女儿缺乏走出伤痛的力量时,树收回渴望女儿成长的目光,低头向内求,改变自己,不懈向上,通过自己的生长,引领女儿增强信心,走出阴霾。
树迸发出全部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虽然经历的时间很漫长,她最终还是成功了,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庄严承诺。更重要的是,在她的生长过程中,女孩和爸爸也一起在成长,一起收获:“曾经,我将我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于女孩,她背负着我的期望在生长,而现在,我不得不承认,她在慢慢地好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坚强女孩。”
现实中的妈妈们是否意识到——当我们希望孩子们有所改变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文章的第二点启示是,现实中的众多妈妈们,为了照顾孩子,成就孩子,无私奉献到令人心疼的地步。中国几千年的母爱方式,让她们甘愿为孩子付出所有,并觉得理所当然,从而很少观照自己的内心。奋斗之苦,身体之累,孤独之伤,委屈之痛,她们全都默默承受,极少声张。
而树妈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懂她的,体贴的女儿。
在树为完成生命的壮举与风雨搏斗时,女孩的帮助给了妈妈奋斗的力量:“我努力地举起枝叶,保护着我的那些小白花,它们是那么柔弱,却又如此地珍贵……忽然,我看到窗户打开了,女孩从房间里探出头来,她看着我,然后,她做了一个我预料不到的动作,她撑开了一把红伞,遮住了我的树枝,那上面挂着一簇摇摇欲坠的小白花。”
多么温暖的一幕啊!爱是相通的,正是有了这种双向奔赴的爱,“我才在风雨中,仰起了我的枝干,我开始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比风雨更有力,那就是当你感受到被爱着的时候,那一点点的温暖会变成光,变成火焰,照亮你的前路。”
晏菁老师用精妙的故事构建,细腻的文笔,炽热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真情故事。
希望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能爱与被爱,让亲情温暖的光,照亮每个人的漫漫人生路,向阳而行,一路生花。
作者简介:田亚非,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文学院第六届创作员。
推荐阅读:短篇童话《我是一棵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