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田乡车田村位于酉阳东北部,总面积23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共964户2896人,距酉阳县城65公里,海拔约750米,常年云遮雾绕,被誉为“云端上的山村”。民国为车田十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称车田村、管区、大队、社区。2017年恢复为车田村,隶属车田乡。2003年黄泥村并入车田村。
车田村佛教胜地天龙山、最美村寨桐麻台、十万屋基遗址等自然景致优美,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2023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红军过车田:红军故事和长征精神世代传承
1934年10月27日,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庆祝大会。10月28日清晨,红二、六军团撤离南腰界,挥师入湖南,挺进湘西。10月31日,左路军由小坝经龙池、高岩头,上鸟儿垭;右路军经筸子溪、上寨、菁口、涂家、凉桥,在鸟儿垭与左路部队会合。两军会合,经野猪坝、活马坨、黄家增,当晚宿营于苦草坪、腴地一带。11月1日,红军经甲州、大板、黄泥坝等地,从华家洞直插汆鸭,当晚宿营于汆鸭、黄泥坝一带,沿途打败了土豪向显浩、李大银等。红军当年在车田留下了很多宣传标语,和老百姓拉家常、讲革命道理,为老百姓挑水、劈柴、打扫房前屋后。长征精神是车田最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遗产,村民们至今保留着红军使用过的床铺和碓磨,还对红军下山的小路重新进行了铺整。
革命岁月积淀了车田村的红色底蕴,铸就了车田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老红军吴汉清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曾任排长、连长、副团长等职,并多次负伤,1982年以师职干部离休疗养。刘如孝等革命烈士在朝鲜战场浴血战斗,为保家卫国壮烈牺牲,红色基因、红色血脉在车田村世代传承。
仙境天龙山:第一清凉世界
天龙山云海。
相传,在某座山上住着一条龙,它时常化身为一位老和尚,到山下偷吃老百姓的庄稼,让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此事偶然被玉帝得知后,就惩罚了这条龙,让它化为一条石龙,头向天张着嘴,龙嘴离天只有三尺三,让它再也不能危害百姓,龙身化作九十九座小山,这些小山一直延伸到湖北省来凤县。
天龙山位于车田与泔溪交界处,海拔1200余米,山势夭矫凌空,“由楚至蜀逶迤南行者约二百余里”,密布百多个高低起伏、形状不一的山峦,宛如鳞甲;主峰鹰嘴岩宛若龙头,“有昂首天外,虚吸风云之势焉”,故名天龙山。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天龙山俗名鹰嘴岩,在州东北120里,高约10余里,山腰分五岭。”“此山顶有僧寺,宋徽宗初建,清乾隆兴建……寺前多古柏杂树,红尘不到,清风徐来,盛暑来游,可以却扇捐葛,真第一清凉世界也。”“万山脊旁出,一龙天外飞。夭矫作远势,峥嵘吞落晖。”“高峰高不极,踏雪上层层。刺骨风如剑,离唇唾化冰。”清代拔贡冉正维、岁贡冉广鲤、僧万松等的诗句,极尽天龙山之雄奇、天龙寺之清幽。
万松是清末巴蜀及武陵山地区有名的诗僧之一。孙桐生在编辑《国朝全蜀诗钞》时收录其诗20首,《二酉英华》收录其诗68首。万松的诗语意优美,颇富哲理,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人文性。《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州有三诗僧,一履云,一晓参,一东昙,皆出于清溪寺,皆明经冉正岳之诗弟子。履云一名万松,天龙山寺住持,元丙之胞侄,其诗字尤超脱入妙。刻有《桂塘韵语》二卷。东昙则工诗而不大作诗,又后来之隽也。近天龙山寺又有僧体参者,工擘窠大书。晓参州东麻旺场人,幼多病,祝发于清溪寺,时明经冉正岳借寺庑为精舍,聚徒讲学。”
天龙寺可追溯至宋朝,鼎盛于明清时期,其间曾几经损毁、修复。清乾隆初年,僧达明、达秀捐银重修前、后殿,酉阳、黔江、湖南、湖北等远近百里香客常年朝拜。站在天龙山顶远眺一马平川,有一览众山小的恢弘气势。一年四季景色变化无穷,清晨有云海日出,傍晚可观云海、晚霞。春赏姹紫嫣红、夏观草长莺飞、秋感金风玉露、冬品傲雪凌霜,百里河山尽收眼底。
十万屋基:演绎五大家族的兴衰
临近苦竹坝的群山深处,有一处分布密集、蔚然壮观的遗址,被当地人称为十万屋基,又名何土司城。
十万屋基遗址。
土司城遗址约6万平方米,整体格局完整,功能分区明确,是一座被时光胶囊封印的昔日繁华的“天空之城”。遗址内地势较高的西北部,俗称“皇堂屋基”;西南部地势较低且平坦的区域俗称“老场寨”;遗址中部偏北处的一个小山包俗称“晒金坝”;遗址北部的山腰处有一天然溶洞,俗称“银子洞”。土司城遗址现存有寨墙、房址、道路、排水沟、土牢、蓄水池等诸多遗迹,地表还散落有石碾盘、砖瓦、青花瓷片等遗物。
十万屋基曾居住白、何、邢、田、马五大家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建炎年间,冉守忠与何贞、何庆等大姓首领追随思州番部长田佑恭入酉,平乱得职,率领族裔子弟世守于此。但冉氏、何氏之间连年征战,何氏败退入车田。元明两代赶苗拓业,武陵山区的白氏族人在酉水河流域开疆拓土,洪武初年在后溪、酉酬地区建立“独立长官司”,部分族人结盟何、邢、田、马等家族,建立城寨、设立治所,“五姓土司”共居共治十万屋基。明万历年间,湖北的大旺土司利用五姓家族内部矛盾,趁机偷袭十万屋基,打败白氏土司,并焚毁十万屋基。
一山一水都是画:云上古寨桐麻台和神秘土家民俗文化
北宋末年,汪氏先民由松江府华亭县迁徙至湖南省辰州府白田头、永顺施溶溪,又沿江而上随迁酉阳州大江里、酉溪场、塌膝下等地定居。民国时期,汪氏一脉自酉酬巴坷迁徙至车田村梨子坪繁衍生息。车田因当地有3个像纺线的车锭子而得名。白、张、吴等各姓家族陆续聚居,世代相传、生生不息。126字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爱岗敬业守诚信,勤劳致富传家宝;红白喜事皆从俭,陈规陋习全不沾。”
桐麻台坐落在天龙山山麓,青石林穿插在村寨之间,百年皂荚树和金丝楠木群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极目远眺,蓝天白云、崇山峻岭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车田河水质清澈、碧波荡漾,木叶情歌和山歌、民歌回荡山间,风烟俱静、人鸟唱和。梨子坪、车田坳、陈家洞村落似曾相识,又形态各异,数百栋土家吊脚楼群记录着岁月痕迹,田野阡陌交错,蜿蜒青石路和众多古树、奇石点缀其间,一步一畦皆是景,一山一水都是画,充斥着满满的乡愁与美丽。行走在车田村,总有一种风景能治愈内心。
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车田自古产铁。《邵志》记载:酉之物产铅与铁皆载之。案:今产铁之地,黔、彭均有,而州东清明坝为最,地有市集,有矿丁,有锅厂,游民聚而货财殖,俨然一都会矣。近则鱼地富民王正维,于其近地独擅铁炉之富云。
如今,泔车二级路贯穿车田村,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特色产业让村民和经济联合社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教育医疗、人居环境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导产业发力,千亩茶油飘香。该村建立“租金—薪金—股金”利益联结机制,以“公司+经济联合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2000亩油茶基地,酉州实业集团以资金入股,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资产入股,种植、初加工、销售一体发展,村民在就近务工的同时还能获得效益分红。同时,注册“栖凤山”商标,种植茶叶500亩,纳入“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标准化直供基地,瞿家盖250亩老茶林焕发生机,正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品牌认证,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农产品质量智慧生产监管平台服务管理。
吊二盖大山脉风光秀丽,百亩七彩稻田让田园变“游园”;桐麻台寨子炊烟缕缕,精致古朴的“桃源人家”乡村民宿时常爆满;打工不用去远方,“车田绣娘”参与“酉州苗绣”非遗工坊售卖苗绣作品,年均增收数千元……如今,车田村深入挖掘土苗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依托天龙山风光、“桃源人家”乡村民宿、苗绣非遗传承等资源,驱动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原标题:酉州村庄志丨车田乡车田村:云端上的山村
编辑:王光建 责编:郑亚岚 审核: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