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授何晓琴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端战略人才,还需要更多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使用新型生产资料、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型工人。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生产力的提升主要靠的是技术不断创新。”何晓琴谈到,而新质生产力中的“新质”是创新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新经济上的创新,另一种是在传统产业上的追赶优势。
何晓琴认为,目前来说能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领域,第一个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经济或第四次工业革命,新经济与技术创新有一个特性,就是研发周期特别短,导致金融资本投入少,主要投入人力资本。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国家,人力资本多,在这种短周期的新经济技术创新上,中国有人才优势。
第二就是技术突破,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技术人才的支撑。何晓琴表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和学校的所有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做好教书育人,做学生在学习和科技创新路上的引路人,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
一起为行业企业攻坚克难
技术突破是从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人才在学习过程中从了解、认识到探索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何晓琴介绍,学校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会将涉及的理论知识和为企业行业做的技术服务项目相结合,包括企业需求分析、系统架构到后面的程序设计以及测试嵌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分享给学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也将目前行业企业发展的热点,市场急需的科技需求带给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做尝试。
针对大三的学生,教师团队会带领有兴趣的学生跑企业,直接面对面地和企业接触,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带领他们做方案、想对策,一起为行业企业攻坚克难。
学校注重培养老师们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成立了研究方向不同的五个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的主要职责是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以中德莱茵创新团队为例,团队由3名成员组成,专业方向分别为嵌入式开发、软件开发、新能源电池研究,这三个方向均是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方向。
目前,该团队给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现已交付了产品,已形成订单,主要是出口到欧美;为军用无人机设计自动刹车控制,目前正处于产品测试阶段;为生物科技公司设计酶标仪等等。同时团队也作了技术和产品的宣传,包括新质生产力在内的科技前沿理论和实践,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技术人才
何晓琴表示,大学之所以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就在于它能够持续对人类文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步指明方向、引领未来并启迪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对先进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端战略人才,还需要更多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使用新型生产资料、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型工人。
因此,新质生产力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交相驱动、双向赋能的关系。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文 周本帅 图/视频 实习生 毛尹 视频编辑 何闯
编辑:陈璐 责编:周尚斗,石亨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