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农家,跳出农门
付红兵当了近十年的“包工头”
如今
他又回到家乡,当起新农人
付红兵正在施肥(资料图片)
近日,记者来到丰都三合街道刀溪村二组看到,道路两边的农田在路边呈不规则状分布,付红兵正驾驶着机器在田里干活。
从“工地”跳回“农门
今年40多岁的付红兵,是三合街道刀溪村人。早些年,跳出农门是农村娃的最大梦想。初中毕业后,付红兵就外出打工,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一名“包工头”。
2021年初,返乡过年的付红兵发现,随着村里的青壮年逐渐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童,以及许多日渐撂荒的土地。
付红兵站在村口,望着这一切,加上最近两年建筑行业不太景气,心中涌起了改行干农业的心思。
说干就干,同年,凭着对农业、农村的热爱,有了初步积累的付红兵又跳回“农门”,流转450多亩撂荒土地发展种植业,自此开启新农人生活。
付红兵请来了挖掘机,开始整理那些撂荒的土地。他把原本杂草丛生、零零散散的地块变成了一块块平整的耕地。
可就在他准备播种的时候,三叔付心斌给他提了个醒:“红兵,这玉米种子哪儿都能买,可这土壤、水质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你得好好研究研究。”付红兵一想也对,种子选择、土壤改良、灌溉系统……每一个环节都有讲究,都考验着他这个“新手”。
于是,付红兵开始各种调研和学习。他请教了乡里的老农,又联系了一些农业专家。慢慢地,从准备土壤到选择种子,从设置灌溉到病虫害防治,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的种植方法。
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通过培训,付红兵了解到,要想提高玉米产量,仅凭传统的耕种方式是不够的。他决定购买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提升种植效率。面对村民们的质疑,付红兵没有退缩,他坚信这是带领大家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这些大家伙能干啥?咱们这一亩三分地用得上吗?”付心斌疑惑地问。
付红兵微笑着解释:“三叔,这些可都是咱们的得力帮手。比如这台播种机,能精确控制种子的播种深度和间距,保证出苗率;那边的收割机,能大大提高咱们的收割效率。”尽管遭遇了质疑,付红兵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开始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
设备的引入初期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缺乏操作经验,导致机械故障频发,效率反而不如人工。但付红兵没有气馁,他亲自下田,不断尝试和调整,甚至邀请专家来村里进行指导。
渐渐地,伴随着村民们操作技术的成熟,农机的优势开始显现,玉米的生长情况也越来越好,科学种植让玉米产量显著提升。
收获的日子到了,眼下,每天都有周边村民在付红兵的蔬菜种植基地务工,人均日收入约100元,带动30多名村民增收。
“我今年在这里干,边挣钱边学技术,打算明年也种10多亩。”在基地干活的村民付大姐说。
经过两年探索与努力,付红兵不仅成了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他的种植规模也达到了450亩,种植品种更是由单一的玉米优化为玉米、南瓜、榨菜等蔬菜轮流套种,并准备建立榨菜初加工场,扩大经济效益,力争实现年产值800万元。
“当高素质新农人,我还要继续努力。”付红兵计划带动乡邻一起学技术、做产业、搞经营,带动更多村民成为新农人,让增收路子更广,幸福生活更甜。
原标题:从“包工头”到“新农人” 记三合街道新农人付红兵
编辑:王光建 责编:张小驹 审核: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