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新疆玛东油田,苏州相城企业新技术输出清洁电力,入选工信部年度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相城区内,“冬暖夏凉”有了秘密武器,超30亿元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近年来,相城积极抢抓新型储能等产业“风口”,着力构建新能源全链条产业链,助力苏州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新技术刮起绿色旋风
在千里之外的新疆玛东油田,新技术正悄然刮起一场绿色旋风——由相城企业苏州钧灏电力有限公司开发的新能源微电网控制技术,实现了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柴油发电系统的整合,大幅提高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率,井区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超过80%,解决了离网地区电力系统薄弱且用电成本较高的痛点。目前该案例已入选工信部年度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
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微电网、虚拟电厂、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整体解决方案和能源数字化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苏州钧灏电力有限公司主导开发全球范围的智能电网项目超过100个,包含多个国家863、973重大专项,迄今已服务了包括国家电网公司、许继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和诸多海外电力工程公司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方和投资方。
上半年,相城全区共有新能源相关企业超250家,其中规上企业74家。以苏州钧灏电力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相关企业不断向“新”而行——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并凭借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了耀眼的“明星”。
“冬暖夏凉”有了秘密武器
8月骄阳似火,室外温度已达40多度,但走进苏州高铁新城多处楼宇载体和小区顿感“凉风习习”,室内温度始终维持在26℃左右,体感舒适。但这凉意并非来自空调,而是来自集中供冷。
“每年11月15日至下年度3月15日,开启集中供暖服务;每年5月15日至10月15日,开启集中供冷服务。针对特殊天气和重大活动温度保障需求,能源中心会制定针对性方案,满足用户需求。”高铁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苏州高铁新城全域28.9平方公里范围内,计划共建设20多座能源站,预计服务供能建筑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目前5个能源站已经建成投用。相较于传统分散式制冷和取暖,在同等使用强度下,通过能源站集中供能,可使能耗下降30%以上,且能大幅度降低用户用能费用。在苏州高铁新城区域内所有能源站全部建成投运后,预计每年将节约电量1.4亿度、标煤5.1万吨,同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7万吨。
除了苏州高铁新城外,相城经开区首个区域级集中供能项目、苏相合作区能源中心、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综合能源站也在加快建设中,建成后可为用户提供“四季如春”的使用体验。
区域集中供能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配置。近年来,相城大力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接连规划建设能源站,拓展场景应用,打造智慧能源应用场景的引领示范,获批全省首个“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全省首批“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
超30亿元新能源项目开工
7月23日,位于相城经开区的苏州城投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额超30亿元,占地面积198亩,将围绕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等进行布局,标志着相城新能源产业发展迈入了新的成长期。
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相城的重点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在相城高新区科技园区智能智造中心项目现场,德比新能源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该项目占地面积29.7亩,将建设成为聚焦新能源及半导体行业的产业中心,打造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德比总部,助力相城新能源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也在不断升级。前不久,苏州捷得宝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与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捷得宝历年来专注研发、生产光伏高效电池铜互联设备及材料,致力于提高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通威太阳能专注于太阳能发电核心产品的研发制造,双方签约后将全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的能源体系。
近年来,相城瞄准光伏、储能、电力电子等先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全力招引高端化智能化产业项目,加速特色化产业集聚大力引育新能源创新型企业,积极锻造产业新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
让我们一起期待相城新能源产业为苏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绿色发展澎湃动能,也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便利!
原标题:“新”潮澎湃,来自相城!
编辑:周希 责编:肖玲 审核: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