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业强省建设成效彰显。全省粮食总产连续7年站稳800亿斤台阶。今年,安徽省夏粮总产351.86亿斤、居全国第3位、再创历史新高。
粮食生产
实现“二十连丰”
安徽启动“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全省粮食总产连续7年站稳800亿斤台阶,2023年粮食总产达830.16亿斤,实现“二十连丰”。今年夏粮总产351.86亿斤、居全国第3位、再创历史新高。
1-7月份,肉蛋奶总产504.5万吨、水产品产量143.3万吨、蔬菜产量1960.3万吨,“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截至7月底,新建高标准农田140.2万亩,累计建成639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9%。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1位,全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1-7月份,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2.4万户34.6万人,风险消除率6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推深做实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四个一批”(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专项行动,目前全省有帮扶产业项目2.57万个。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就业194.8万人。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兴村”项目3.1万个。
绿色食品
数量居全国第二
安徽聚焦“产业振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达到新水平。
上半年,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6631亿元、同比增长10%;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投资总额3011.5亿元、同比增长29.6%。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上半年,全省肉牛饲养量126.5万头、同比增长5.2%。加快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截至7月底,全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总数达7063个,其中绿色食品5130个、居全国第二位,有机农产品1814个、居全国第三位。
2023年,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省财政每年投入30亿元,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截至目前,已建和在建精品示范村411个,其中今年新建211个;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9083个,其中今年新建850个。
家庭农场
位列全国第一
安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省家庭农场数突破32万个、居全国第1位,农民合作社11.5万个、居全国第4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居全国第11位。
全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省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102.7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64万元、同比增长37.9%。在政策支持方面,全省累计安排财政扶持资金59亿元,扶持10233个村,建设8829个集体经济项目。
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呈现主体多元、竞相发展、快速壮大的良好态势。2023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5.6万个,位居全国前列;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2.5亿亩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服务带动小农户数量达460万户,位居全国第四。
到2035年
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在推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中,安徽将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挖掘粮食产能增长潜力。到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到203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5%以上,实现主导品种两次更新换代;到203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到203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粮食单产水平、劳动生产率等重点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同时,大力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到2035年,发展粮食生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8万个,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12万个、合作社4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3.5万个。
相关新闻
新型金融支持政策
化解家庭农场融资难
8月30日,记者从合肥市农业农村局获悉,针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融资成本高问题,合肥市连续出台贷款贴息政策,为多个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兑现贷款贴息超过2500万。
合肥积极协调财政、市场监督、金融、税务、供销等部门,在乡镇建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辅导员队伍,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管理、指导和服务实现了由“农业农村部门单打一”向“多部门合力推动”转变。
合肥连续出台贷款贴息政策,累计为2081个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兑现贷款贴息2526.54万元,其中831个场社主体获贷款贴息1125.78万元,撬动金融资本9.88亿元。
原标题:安徽家庭农场数位列全国第一
编辑:张沛 责编:周希 审核: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