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海洋,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优势也在海洋。近年来,盐城市积极抢抓新一轮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机遇,深耕海洋产业“主赛道”,围绕强链补链延链,持续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快构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风光”无限,打造绿色引擎
2024年1月12日,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上出台《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进一步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扩大海洋开放与合作,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海洋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形成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蓝色“新增长极”。
盐城拥有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是发展海洋新能源的理想之地。近年来,盐城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构建起了以风电、光伏为主导的绿色能源体系。
盐城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标杆。截至目前,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已占全国40%以上,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554万千瓦,约占全省46.9%、全国14.9%、全球7.4%。同时,盐城相继引进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国内外知名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构建起相互协作、功能错位、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
图源:登瀛观察
盐城风电产业的崛起,不仅体现在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上,更在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远景能源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风机并网,标志着盐城在海上风电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盐城还积极推动风电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从研发、制造、运维到检测,形成了完整的风电产业生态体系。
除了风电产业,盐城的光伏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盐城充分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大力推广光伏发电技术,构建起“光伏+农业”“光伏+渔业”等多种发展模式。特别是在“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盐城走在了全国前列。该产业基地通过立体开发模式,实现了风能、光能和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通江达海,构建物流大通道
港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盐城市全力打通内河航道的堵点、痛点,形成通江达海、连通京杭运河、辐射淮河流域的航道体系。
近期,盐城港响水港区灯火通明,一派繁忙。5号泊位处,穿梭于响水、滨海、射阳、大丰四个港区的海上巴士——“申丰之春”号货轮正进行集装箱卸货作业,在运输车辆和起重机械的配合下,350个集装箱被快速安放到指定位置。“我们以航线为纽带,将盐城港各港区串联,推动形成盐城港海港、内河集装箱业务网络化串联融合发展新力量,构建起县域物流出海大通道。”盐城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图源:盐城发布
目前,盐城港“一港四区”全部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拥有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24个。2023年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沿海港口20强。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盐城积极策应“水运江苏”建设,加快构建公铁水、江海河等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同时,盐城港不断深化与国际一流港口的合作,增开国际直达航线和近洋特色航线。
6月13日,盐城港响水港区至东非的散货国际航线和“盐港穿巴”集装箱班轮航线正式开通,进一步提升盐城市对外开放水平,至此,盐城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航线达52条,中转货物可抵达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
7月9日,盐城港“上港长三角苏北20万标箱ICT空箱分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一空箱中心是上海港、盐城港共同打造的服务苏北地区空箱调运的基地,拥有20万标箱的年空箱周转能力,标志着上海港与盐城港新一轮全面合作的正式开启……
图源:登瀛观察
据统计,今年1至7月份,盐城新增内外贸航线10条,航线总数达53条,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100万吨,同比增长11.2%。以港兴产、临港布产、港产联动,盐城正以“畅达黄海之辽阔”的视野胸襟,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稳步推进。
蓝色经济,探索发展新路径
海洋渔业和生态旅游是盐城海洋经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盐城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景观资源,为发展海洋渔业和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盐城积极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海水养殖布局、培育海产品交易电商、支持远洋渔业发展等措施,不断提升海洋渔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今年暑期,响水县野化驯养的10万亩斑节虾迎来丰收季,引进海捕苗、采取立体式养殖的斑节虾健康、鲜活,吸引不少客商前来抢购,丰收的斑节虾“蹦”进了长三角市场。
图源:上观新闻
“现在是斑节虾最肥美的时候,工人每人每晚能捕捞400斤至500斤,一般每斤40头左右。”养殖工人乔登华乐呵呵地说。
作为响水斑节虾的核心养殖基地——江苏三圩盐场,拥有养殖面积2.1万亩,创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今年,该盐场采用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提供的虾、蟹、贝立体养殖模式和生态原位净化技术,预计全年产量可达120万公斤,产值1.5亿元。
此外,盐城拥有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和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活动,盐城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盐城海洋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盐城东台市条子泥湿地拥有平原森林、滩涂湿地、候鸟天堂三张“金名片”,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关键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条子泥湿地成功推出的“720”保护模式被央视点赞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每年吸引超30万人次鸟类爱好者前来观鸟、研学。东台市通过建设条子泥科普研学馆、世遗科普中心等设施,将条子泥湿地打造成了一个集科普教育、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文/常山
资料来源:盐城发布、盐城市人民政府、登瀛观察、上观新闻、新华报业网
编辑:胡苏 责编:周希 审核: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