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透于凉山
文/周宏翔
曝晒属于沉默,黏糊而失去语言,行走间会消磨在蝉鸣中,暑热是重庆七月的底色,饱和度极高的环境,天空,树木,行走的车辆,很容易变成过曝的胶片,直到进入山王坪,无法想象山中却有屏障,消除了周边的燥热,同时也消除了内心的烦虑。
触天而立的水杉和柳杉,分割了行入山中的车道,两旁的耸立在夏天几乎没有区别,据说要到秋天才真正能够体会“造化钟神秀”的奇景,一黄一绿的造物者行为,偏偏又在夏季错失。如果不是到山上来,还不清楚重庆的夏天会有这么凉爽的地方,提前准备的防暑药品、防晒霜、遮阳帽都在这里失去了功效。杉树对行人的呵护出于一种母爱般的自然,专程来避暑的人可以住进其间的木屋,也有扯吊床的,搭帐篷的,当然还有一些属于跟我们一样的游客,只在杉树林间走一走,已经洗去了身上大部分的潮热。
三月来的时候,还在下雨,山顶更甚,几乎没有好好倾听杉树林间的风,就走进了石林。这次还是在石林间行走,又与三月来时完全不同,我还想这地方又熟悉又陌生,天然石林的形成本身带着鬼斧神工的妙趣,形成让人熟悉又陌生的石头迷宫,马头为先,接着是石猴,又插在其中的生出些野生猕猴桃,穿行石缝,百转千回,上下行走,真真是一点儿燥热都没有了。
之前没想过,南川的山石树林有避暑的功能,这次却有意外收获。重庆的暑天是属于室内的,若非不得已,几乎没有人出门,而山王坪变成了一种破例,是对暑气的破例,像是隔绝出重庆的一小片地。找洗手间的过程中,临时脱离了队伍,反倒变成了在一个又一个小石头星球的游玩,又茂林修竹,又青草于石上,想到这处景色,又与文友行走,听他们在路上聊文学与创作,真真往来无白丁。
循声重新跟上步伐,有朋友问我腰可还好,我讲长期写作的人,腰大概是不好。她叫我捡一根树枝撑到石头底端,算作“撑腰”,我从旁边捡来一根,按她说法照办,她说,虽然不一定有效,但至少提醒你,要时常注意腰的问题。转头看,原来石头周围已经撑了不少树枝,想来,有的人不一定真的是腰不好,大概也需要有人能帮忙“撑腰”的意思也说不定。
久不回渝,便久不爬山,夏日爬山说来是不大可能的,在南川却成了可能。不在预料之中的郊游,视为一种创作不经意获得的兴奋感,凉风潜于山间,行走便是一种洒脱。行至末尾,蓦然回首,山林石木,都褪去了温度,变成一种恬静。
下山路上,遇逢夕阳,远处金佛山总像是发着金光,形成一种庇佑的感觉。南川之美,一日不足以品赏,需要多日游历,也值得多日游历,可惜次次都是匆匆前往,匆匆离去,不免成为一种遗憾。希望之后有时间能多来。
作者简介:周宏翔,重庆文学院第四届高研班学员。
图片由南川区作协提供,陈代维摄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