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由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与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共同设立,旨在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
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尤为重视的一项工作。
如何帮助青少年防范自杀行为?今天,我们邀请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副主任医师冉曼利谈谈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更好地帮助家长和老师提早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异常表现,提高自杀预防的可能性。
问: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有哪些?
冉曼利:青少年自杀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疾病、价值感匮乏和自我认知问题。家庭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矛盾。学校因素表现在学业压力与人际关系问题。社会因素如网络影响和社会压力。
问:哪些青少年有较高的自杀风险?
冉曼利: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家庭环境不佳的青少年,学业压力过大的青少年,人际关系不良的青少年,有自杀未遂史的青少年以及有重大生活变故、童年期创伤的青少年。
冉曼利指出,以上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杀风险。
问: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冉曼利:预防青少年自杀,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1.学校方面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社团或兴趣小组。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危机快速反应团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
(3)优化教育环境:减轻学业压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师生沟通。
2.家庭方面
(1)增强家庭关爱与支持:家长应及时给予子女关爱和支持,建立开放、民主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2)提供正确的教育引导: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教育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信心。
(3)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定期与孩子谈心;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或自杀倾向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3.社会方面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2)完善心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援助等多元化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3)营造健康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和管理,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鼓励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建立青少年自杀预防与干预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自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作为专业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冉曼利表示,预防青少年自杀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医生简介》》》
冉曼利,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心理治疗师(中级),擅长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及心理治疗;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精神专委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学组委员、重庆市妇幼卫生学会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神经调控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SCI论文1篇;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5项;负责及参与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2项、市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5项;主编著作1部,参编1部。
2020年,冉曼利被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授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资讯)
(文/何元 江艳)
编辑:周晋羽 责编:黄蔷 审核:王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