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亩黄桃产业园到铁皮石斛产业基地,再到云梯关景区和网红沙滩,江苏盐城响水正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今年以来,响水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集观赏、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做精做靓“响韵乡情”农文旅特色品牌,全力打造黄河故道乡村振兴示范县。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
走进响水县黄圩镇千亩黄桃产业园,只见桃林郁郁葱葱,金黄的桃子压弯枝条,果香四溢。9月,游客们一手拿篮子,一手摘黄桃,尽情享受乡村休闲乐趣。不远处,龙马村高品质水果采摘基地内,一串串桑葚缀满枝头,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这里水果水分足、口感好,带着孩子和家人来品尝水果的甜,感受乡村的美。”一名游客开心地说。
图源:盐城新闻网
作为响水首家市级“森林小镇”、省级“森氧小镇”,黄圩镇2022年便获评“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称号,该镇因地制宜,创新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仅扩大了绿色产业发展规模,还通过农旅融合激活了乡村经济。每年5至10月份,这里都有新鲜的水果上市,如黄桃、李子、山楂、无花果等。龙马村党总支书记吴洪飞表示:“目前还准备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果园娱乐性项目,打造果园采摘项目和旅游观光项目。”
除了水果采摘,响水还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小尖镇杨回生态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尽情享受彩虹滑道、激情过山车、丛林探险等游乐项目,还可以打卡葡萄种植区,体验采摘乐趣。杨回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准备精心设计乡村旅游规划,完善生态园配套设施,推出露营、采摘、垂钓等项目,以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增收。”
文旅融合,提升乡村文化内涵
响水不仅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响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了风景增色、游客增兴、当地增收。
云梯关是响水的一张文化名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依托云梯关古关文化特色资源,响水积极推进云梯关景区建设,打造集观光旅游、购物、休闲、餐饮等于一体的文旅特色品牌。春日的云梯关迎来不少游客,他们或三五成群登上望海楼感受自然风光,或站立“古云梯关”石刻碑旁聆听古人镇海守关的故事,或来到禹王寺静享禅意。
图源:今响水
除了云梯关景区外,响水还积极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韩家荡天荷源风景区以荷文化为主题,打造荷花、浅水藕、睡莲、亲水、农家乐等区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一旁的儿童乐园、小丑表演、美食摊等也热闹非凡,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活力。
此外,响水还注重红色文化的赓续发展,加强对淮北盐场人民烈士纪念塔、响水县烈士陵园等革命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同时编排淮海小戏《血染季家圩》、打磨提升《黎明前的枪声》等红色节目,丰富了响水红色文化底蕴。据统计,响水2023年开展文化惠民巡演300余场,全年送戏下乡180场、送展览下乡120场、送电影200场,进一步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生态优先,打造全域农旅融合示范镇
在推进农旅融合的过程中,响水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构建陆海统筹、地绿水清的县域生态空间格局,为全域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响水东濒浩瀚的黄海,北枕神奇的灌河,海岸线蜿蜒曲折,滩涂湿地广袤无垠。今年以来,响水加快推进灌河风光带建设,系统谋划灌河、通榆河、中山河、响坎河等6条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此外,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响水持续做好花果文章,建设黄圩、运河、大有等十里桃园、梨花里、苹果林、薄壳山核桃带等林果产业,形成一条生机盎然、花林果错落、品种多样的花林果经济带。在这条充满生机的经济带上,梨花竞相绽放,似雪如玉;桃花春日灼灼,粉嫩可爱……
2024年,响水着力实现游客接待量突破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千万元,不断推进从“吸睛”到“吸金”的文旅发展之路,努力在更高水平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上实干争先。
农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响水县通过创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也提升了乡村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质量。未来,响水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深挖本土资源和文化底蕴,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全域农旅融合发展的示范镇,让乡村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文/常山
资料来源:盐城新闻网、盐阜大众报、今响水、响水县人民政府、盐城市人民政府
编辑:胡苏 责编:周希 审核: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