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鳅背”道路到宽敞的柏油路,从人工调度到智能化调度,城市公交的变化你感受到了吗?
他们一家三代人,都是公交人。
爷爷马荣荛,今年86岁,他是重庆最早的公交车驾驶员之一。父亲马华林54岁,当过修理工开过近30年来重庆城出现过的所有公交车,对城市公交颇有感情。女儿马梦蔚今年27岁,已经度过了实习期,成为一名正式的公交车驾驶员。
三代人都从事同样的工作,是痴迷?是热爱?是执着?还是一种信念?
中秋佳节到来之际,重庆交通开投公交集团南部公交渝南分公司的驾驶员马华林带着父亲和女儿,用一家三代人的视觉给我们呈现了一份事业给家人带来的荣耀感。
一家三代公交人
开远郊线路的公交车
他说:以前坐车既是“玩格”也是受罪
爷爷马荣荛出生在1938年,上个世纪60年代,他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
还记得自己当驾驶员那会儿,车和现在的公交车简直没法比,“车子给人的感觉,没啥舒适感,坐上去,如果瘦的乘客,还会觉得‘摁’屁股,既是“玩格”也是受罪。”
老人的思绪瞬间回到那个时代。
他所跑的线路是姜家、二圣、接龙等地,这些地方,当初还没有柏油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尤其是遇到崎岖不平的路,中间会“拱”起来,两侧因为轮胎的碾压,会积水,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言的“鱼鳅背”道路。
尽管条件艰苦,但能坐上公交车也是一种光荣,那会儿,坐车光荣,开车的驾驶员更是光荣。
父亲马华林对公交感情深厚
从修理工到驾驶员
他说:庆幸自己见证了公交的发展
儿子马华林还有半年就要退休了,回望这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他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我19岁的时候参加工作,当时,我是一名修理工,原本想的是,爸爸开车,我学修车就可以了。”但工作了几年,他发现,自己更喜欢开车。
“1993年,我又去考了驾照,到1995年时,成为一名公交驾驶员。”这一年,马华林26岁,他开的第一条线是310线,当时线路是从李家沱前往鱼洞。
90年代的李家沱和鱼洞都是非常繁华和热闹的地方,马华林说,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沿途繁华的商贸景象,现在想起来,既觉得回忆满满又很怀念那个时代。
“赶场天的时候,背篼多得很,车上背背篼的,还要买货票。”人车货就像一个和谐的整体,伴随着那个时代,一起迈进了21世纪。
后来,重庆的公交开始有了空调车,2000年,马华林成为308路驾驶员,他第一次开上空调车,“夏天的时候,其他车都热烘烘的,但空调车凉快。”而每到夏季,空调车也成为最抢手的一种交通工具。
“当时大江厂小区才建好没多久,乘客尤其多,大家都把去解放碑称作‘进城’和‘去重庆’,可想而知,这种幸福感只有坐公交车才能实现。”马华林说,到如今,他驾驶的新能源一级踏步公交车空调更稳定,吹出来的冷风更柔和,乘客坐起车来,体验感更好。
2009年,马华林被评为高级驾驶员。
女儿马梦蔚新加入公交大家庭
做好服务工作,是爸爸对马梦蔚的基本要求
新手上路目标远大
把车开稳、开好,还要做好服务
27岁的马梦蔚是在母亲的游说下,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的。
值得一提的是,马梦蔚的妈妈当年是一名公交售票员,她觉得,最适合女儿的工作,应该是当公交驾驶员。
2002年,马梦蔚开启了自己的学车之旅。
一般人学车,师傅教,可马梦蔚除了师傅,家里的爸爸、爷爷都是老司机,他们可以逮着机会就要教她。
爷爷的理念是,无论男女,既然手上摸到方向盘,就要把车开稳、开好,“安全出门,安全回家,你做一辈子,就是胜利。”
而经历了新时代的父亲,更看中的是服务理念。“学的时候就要心平气和的,开公交是一个细致活路,遇到老人要搀扶,遇到小朋友要多留个心眼,避免他们坐错车或者下错站。”
2023年年底,马梦蔚成为一名实习驾驶员,前不久,她顺利转正,如今驾驶的公交线路,服务于社区和轨道站,更像是一头链接家的港湾,一头链接梦想的打拼,让更多的人在两点一线间,生活越来越好。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编辑:王光建 责编:秦雨 审核: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