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川形胜、文化遗产叠合下的重庆,应当承大河文明,营高地之城,担上游之责,蓄品质之势!”9月25日,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现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彭琳代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重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带来了《长江流域风景遗产的当代价值与保护传承》的精彩演讲。
彭琳表示,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和自然禀赋极为丰富的走廊和地区。沿线省区市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等等,“这里还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拥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这样自然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交相辉映,孕育了丰富的风景遗产。”
“风景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山水文化、协同推进长江自然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彭琳特别以巴蜀地区风景遗产保护中的巴蜀遗产廊道为例,“我们系统梳理了巴蜀遗产廊道体系,凝练了三峡遗产廊道、川盐古道、成渝古道、古蜀道的价值内涵、空间分布规律、功能演变以及在地性景观营建特色。同时,构建了巴蜀古城公共空间和风景遗产体系,对会馆、寺庙、宗祠、寨堡、书院、码头等一系列典型历史景观开展了深入的分类研究,总体上形成了多尺度贯通、体系完整的巴蜀古城公共空间和风景遗产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彭琳和团队成员带来的有关巴蜀地区风景遗产保护传承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了在地实践。
“比如,在城市山水人文空间连接与修复方面,我们完成了明清时期‘巴渝十二景’中‘金碧流香’所在区域的重庆人民公园修复性设计。”彭琳说,他们根据场地的特性,将场地分为人民公园区域、遗址区域、历史街区区域三部分。以其历史文化为基础,结合地形高差,设计营造出了一个供休闲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公共休闲绿地。
具体来看,彭琳和团队成员一起,通过精心设计的平台处理了地形问题、浏览路径巧妙地串联起各个文化遗产展示点,使得游客在漫步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些历史遗产,并最终形成“人民公园-遗址公园-滨江绿地”的绿地开放空间系统。
彭琳说,巴蜀文化遗产廊道中还包括了成渝古道、川盐古道、三峡文化廊道等等。“川渝两地的学者携起手来一起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挖掘、价值阐释,未来进行一系列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让各个段落能有自己的特色有区分化、差异化的发展,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目标。”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谭旭 摄影 钱波 邹飞 视频编辑 王善昆
编辑:杨虹 责编:孙琼英,吴忠兰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