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⑨丨余道勇:窥崖若月石梁桥 连载⑨丨余道勇:窥崖若月石梁桥
创始人
2025-06-24 12:31:27
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窥崖若月石梁桥

文/余道勇

石梁桥在石梁河上,石梁河发源于金佛山东坡,是乌江支流芙蓉江的源头之一。

南川地处金佛山下,域内沟壑纵横,河流众多,河流多,桥亦多。其中川黔边界的石梁桥,可谓南川域内单跨最大的一座古桥。而且此桥处于川黔茶盐古道上,是古时川黔边商贾及边民来往交流的要道,值得一访。民国《南川县志》记载:“南邑之石梁河者,左通云贵,下达巴涪……经千万人来往,本属要津。”说明石梁河在古时川黔间交通中的重要性。石梁桥、小河场都曾是这条古道的见证。带着些许的好奇,我们追寻着时空的足迹,走进重庆南川区一处荒芜多年的古道,领略一下大山深处人们曾经的生活。

在重庆南川的龙崖城脚下,有条古老的驿道,俗称川黔大道。也就是说,古时川黔边境上的人们穿梭来往、换物易货、集市摆卖,都须经过这一条道路,所以叫“大道”。石梁河是这条大道的必须跨越的河道,在河上建桥成为当时人们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石梁河从石梁山一带收集沟溪小水,一路向东奔向贵州境内,到下游经梅江与芙蓉江汇合,汇入乌江,是长江中上游水系的组成部分。石梁河下游岸边的小河场,曾是川黔边的一个口岸驿场。要了解小河场,必先了解石梁桥。

过了马嘴平原,穿过风吹岭隧道,龙崖城关隘已成坦途。龙崖城位于金佛山东坡的支脉上,是金佛山脉的一条南北分水岭。站在龙崖城脚下,回望身后绝壁千仞、怪石突列;展视前方,群山万壑、如画似锦,不知桥之所踪。想象一下,曾经的背夫马队,需要从那些如皱褶一般的山间沟壑中穿行,在市场交易和餐风露宿中,各取所需,养家糊口,确实不易。

我们驱车越过马嘴老场,折向石梁桥方向前行。路是水泥路面,虽然很窄,但毕竟车少,不然会车都很麻烦。一路风景如画。文友谈笑风生,时不时停车拍照。虽已入冬,但秋日的景色仍然需要停留一段时间。海拔在逐渐下降,车子在弯曲盘旋中往沟底而去。天气很好,难得的周末暖阳,照射着山体的苍茫,红叶和黄叶已然点缀了山林,险岩巉石,目不暇接。石梁河静静地流淌在山体之间,河床中被河水冲涮得花白的石头,在山间铺出一条优美白线,时隐时现。

在离河道两三百米的地方,我们下车步行,走进河床之中。河床上铺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和大石块,枯水季节,人们可以从桥下穿过。站立桥下,我们不禁惊叹于桥的雄伟壮观。原以为石梁桥只是山间小溪的一座小桥而已,实际上它可以称得上是南川地区古桥中最大的一座。石梁桥仍然保存完好,从这座桥的构造和体量来看,当时这条驿道绝非小路,应为官道大道。

目测之,石梁桥为单孔石拱桥,横跨石梁河两岸,桥头便是崖边栈道。可见当时若无桥,人们在涨水季节是极难渡河的。民国版《南川县志记》载:石梁桥“两岸高峭,基跨穹崖,用力最多,费钱万余缗”。关于建桥时间,县志载石梁桥的重新修建是在光绪甲辰年,即1904年,落成于丙午年,即1906年。“桥虽一洞,费近万金,捐者不止缠腰,募者奚恤苦口。设彩票会,建普善亭,功诚伟哉,劳亦至矣。”可见当时建桥之艰辛。

然而,民国县志所载,只是记载重修之事,并没有说此桥就是清末所修。其实,石梁桥最先是建于清嘉庆八年,即1803年。民国版《南川县志》里说:“旧桥名如虹,清末水毁,乡人重修。”这就说明,早在此前100年前的1803年,这里就修桥了,叫“如虹桥”,只是后来被洪水冲毁了,到1904年才重修。所以石梁桥的历史,应该追溯到220多年前才对。

其时是清末年间,欧洲文明亦传至此大山深处,说明南川虽处西南大山,还是较早开化和开放的。当时有人为此桥写序,把此桥与欧洲之近代化大桥相比,说“吾闻欧洲之桥有高三丈、长二十丈,有长百余丈、宽七八丈者,且有上层过汽车,下层过马车,长四百二迈当者。以此较之,诚远不逮。然卧波如虹,窥岸若月,蛟龙惧而潜藏,鼋鼍浮而巩固”(民国版《南川县志》)。意思是说,欧洲的大桥虽然又长又宽,可通汽车马车,我们这个桥远远不如他们,但是我们的桥卧波如虹,可以镇龙压邪。这也是一种自信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在川黔边界能够建起这么一座大桥,实属不易。

当时所用的计量单位是丈,按现在的计量习惯,用米来计量。据测量,石梁桥实际长为47米(含引桥),桥拱跨度25米,桥高约30米,桥宽约7.5米。以单孔桥来算,它应该是南川地区最高、最宽、最长的单孔石拱桥了。

桥面两侧护栏上,均雕刻有图案和文字,两侧护栏雕有“石梁桥”和“放生河”六个阴刻大字,两端的石柱上均雕有对联和碑文。桥体的中间,朝西边上游一侧,雕着一只巨龙的龙首,昂首朝天长啸,似乎在怒吼一切魑魅魍魉;而朝向东面下游一侧,则雕着一只巨龙的龙尾,以万钧之势,似乎在波浪间力挽狂澜。龙首、龙尾均伸出桥身一两米,悬空凌波,守望着石梁桥和石梁河。

当然这条龙的寓意,不仅是要镇守一方,让石梁河一带河清水、太平安宁,还要保证此桥永远坚固,不受外力损毁,成为百姓通行的坦途。

从桥上碑文可以考证,此桥为川黔两省州县级政府所倡修,但同时也向民间,特别是绅商大户征集了巨款。县志有“独力难胜,众擎易举,衔石终能填海,集腑便可为裘”以及“设彩票会”募资的记载,说明有官方之推动和主持。在当时,“彩票会”绝对是新鲜事物,绝非民间可以设立的。而从碑文和其他记载可知,石梁桥由正安知州郎承谟最先倡导并率先捐献一枚银壶,在桥成之日,他还亲自参加落成典礼和踩桥,在桥上走了一个来回。碑文中也有“一品顶戴……尚书”之文字,在当时四川和贵州互不隶属的情况下,只有中央一级大员才能协调两省事务,所以,石梁桥可谓是中央级别的工程。

数百里的川黔古道,承载着一段怎么样的历史?起码,石梁桥在这条古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山区边民的交通、贸易、交往、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石梁桥历经100余年仍然屹立在石梁河上,既是一道风景,又是一个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符号,守望着大山,守望着人民,也守望着美好、安宁、幸福。一座桥,虽然其交通功能不再,桥面上已是杂草丛生,两端的引桥及驿道已经荒芜,人们不再需要它运输货物,但是,它的雄壮及曾经的辉煌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记将是永恒的、不老的!

小河场是一个一脚踏三乡的地方,在川黔古道中亦举足轻重。

脚是用来丈量大地的,心是用来向往世界的。在没有飞机和汽车的年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局限在所见所闻的层面上。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总是充满着对山外的期盼,于是用双脚向着远方丈量,产生了路。路是心的向往与脚的丈量的结合产物。而现在,有了汽车和飞机,人们可以飞越高山大海,到达很远的地方去。而曾经繁华如市的古道驿场,现在却人迹罕至。

小河场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让我们到小河场去,在那里可从现实回望过去。小河场是川黔边界上一处不很大却很重要的边贸场所。

有大道必有驿场,便于互市买卖。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总是通过互市买卖来弥补生活生产的不足。西方经济学家发现了一条原理,叫“贸易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其实中国人早就知道了这个道理。有了贸易,人们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去生产自己更擅长的和更低成本的物品,然后与其他人做交换,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所以,大山深处就产生了众多的场站,用你的布匹来交换我的盐巴。

民国版南川县志记载,“小河场,马嘴场东北三十里,跟县城东一百一十里,通正安县三元场、大磏坝……铺户二十家,赶集三六九。”龙崖城下,已设有马嘴场,赶集日为一四七,正好与小河场的赶场天互不重叠,而且是互为交错。马嘴场之东又设小河场,出小河场约十几里地就是贵州正安县(现属于道真县)的三元场。在小农经济时代,逢场交易是要有货物和交易成本的,若不是货物繁多和人流集中,在较小范围内就支撑不起众多的交易场所。所以,可以推测,这条大道在川黔边境地区上,其人流物流和交通应该较为频繁和发达的。

小河场正位于石梁河与一条小溪流的交叉处。如果徒步从石梁桥处沿着河床顺河而下,应该也是会到达小河场的,但崇山峻岭之间,涉水徒步总是有一定风险,而且这是秋冬季节,我们人生地不熟,还是选择从陆路过去。我们从原路返回到马嘴场,再从马嘴场的通村公路插到小河场。这是一个先上坡再下坡的过程,公路蜿蜒弯曲,其实就是围着河沟在绕行,多次看到石梁桥所在位置离我们远了又近、近了又远。

驱车二三十分钟,我们到达小河场。数户人家坐落在两山夹沟之间,有三两栋黑瓦木架构的老房子,已破败成为只能用来堆放杂物。多数还是青砖预制板房或者是砖瓦房,有两栋挂着“小河农家乐”“柴火农家乐”的牌子,由于疫情和季节的原因,都没有营业。还有一个露营基地,不很大,树林间立着一块停车收费提示牌和一个露营活动的广告背景牌。说明这里在夏季还是有许多游客来避暑或者戏水。

石梁河在这里继续往东延伸,但左边有一小河溪汇入,两支河流汇合后,往东不远就是贵州地界,河的名字就不叫石梁河了,而是叫梅江。由河而江,说明当时人们对江河的概念还是有区分的,大的叫江小的叫河,再小就叫溪。其实梅江也不大,叫溪也是可以的。据当地人讲,小河场是一个“一场坐两省、一脚踏三乡”的地方。两省当然是指四川和贵州,现在是重庆和贵州,三乡则是指当时南川的马嘴乡、大有乡以及贵州正安(现在道真县)三元乡。

其实,现在所称之小河场,是后来从小河场老场搬迁过来的新场。据当地人讲,小河场共有三次搬家、四个场址,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深山沟里交易较多、场规最严的一个驿场。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有老场和新场,其他两处场址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小河场最主要的功能是贵州的货物如茶叶、桐油、生漆等运往重庆、涪陵等地,同时将食盐、布匹、煤油等商品运回贵州供应。因为贵州不产盐,所以这条茶盐古道对贵州来说就至关重要。既然如此重要,又地处深山,有人铤而走险、当起土匪杀人越货,也是常有的事。

而现在我们所处的小河新场,是后来为满足偏远山区群众自发交易的需要和为防范老场滑坡危险而建,是小河场最后一处场址。据说,建场时还是很讲究,虽然彼时已经解放,但还是考虑了匪患和防盗的因素,建有上下两个出入口,交易结束后,场门关闭,就成为一个关隘,外人不得进入,从而确保了场内店家的安全。这种防匪防盗防抢的功能及设施,在小河场老场中体现得更突出,说明当时匪盗确实频繁发生。

随着物资供应渠道的增多和运输方式的改进,茶盐古道的功能逐渐丧失,小河场也就慢慢地变得无人问津,冷清了起来,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作为一个交易频繁的驿场,小河新场已经不再吸引人们的目光,而作为一个宁静修心的世外桃源,人们对它还尚存一丝牵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眼光开始向往大城市,小河场基本上除了游客,就只有还没有外出打工的老人儿童了。

老张一家对小河老场最后的守望,让我们感慨不已。

我们再进一步探索,去追寻小河老场的踪迹。因为老场才是真正的古场,更多的故事应该发生在老场。在小河新场的北边,有一条与石梁河汇合的小河溪,沿着这条小河溪就可以上溯到小河场老场。

在金佛山地区,这种两山夹一沟的小河溪挺多的,但这条小河溪与众不同,它是一条与川黔茶盐古道并行的溪流,必须给它一个名儿。那么这条无名小河叫什么河呢?

我们沿着河岸边的小路往北去寻访小河老场。既然叫小河场,那么这条河应该就叫“小河”吧?但“小河”只是一个通称或昵称,不能成为它的大名。答案也许总是会在无意的寻访中不期而得。

“小河”与石梁河汇合后为梅江,继续向东边的贵州正安县(现在道真县)而去。有个传说,说是南川的县令与正安的县令勘界,双方约定,各自同时从县城出发,到哪儿会合就以哪儿为界。两县令都很勤恳,走了上百里路,就是在这个地方相遇,然后以此为界了。这只是一个传说,并未查到确切的文字记载。

这条向北的小河溪,在当时就是从贵州入川的另一条大道,这条大道在小河新场那儿分支,然后往北,翻越崇岭岗,到达观音岩驿站,再下半河,过四十八渡到达三泉和南川城。这就把观音岩驿站的前后进出给连接起来了。现在观音岩驿站已经打造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打卡地,但是如果能够开发出一条完整的古驿道,供游人体验游览也是很不错的。

两岸如峡谷,悬崖峭壁层层叠叠。我们逆流沿着小河的左岸踌躇而行。小河正是枯水期,一些浅流在河床中慵懒地流淌着,不紧不慢。而在一处绝壁突出的地方,岩石崩裂,碎石已经堵塞了道路。我们只得翻越过去,一边走还得一边护着头顶,生怕再有落石掉下。

前行大约五六百米,见到岩壁上有刻字,大多是捐款名录,用手指沿着文字往前搜索,终于可见到序言般的文字。这段文字的前面有“放生河碑誌”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其余字体因年久风化不易辨认,但隐约可知:此处由于货物频繁,通道紧要,而河水暴涨时有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要修桥,而此地原有一桥在毁于民国初年,因而聚资再建,云云。落款是南川县某区某队长兼正南联防大队长张某及某乡联保主任陈某等。

这是一道于民国初年刻写在岩壁上的碑文,可以看出,在此处修桥是为了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交易,且是正(安)南(川)两县联合共修,而且为了保证驿场的有序交易,还成立了正(安)南(川)联防大队。为什么要在这里修桥呢?原来老场的位置正在小河溪的对面岩壁下的一个坝子里。

这个碑,叫做“放生河碑誌”,这条河就应该叫做放生河了。但刚才在石梁桥的护栏上,也写有“放生河”三个字,也就是说,石梁河也叫放生河。这条小河只是石梁河的一条支流,而此碑誌叫放生河碑,说明此河亦名放生河。古人将此河与其干流一并统称放生河了,或者此河的小名叫“小河”,大名叫“放生河”罢!

一路走着,不见炊烟村落,怀疑老场再无人烟,只有遗址。再往前行数百米,忽见河对岸有一平地,一栋低矮的平房像图画一样嵌在一片田土之间,一个人影在房前走动。此大山绝壁之下,有这么一座老房子,让我们眼前一亮,此必老场旧址无疑了。

我们向着老房子奔去。河上并无桥,只是河底摆着许多的大青石,光滑圆溜,不像是天然石头,应该是以前修桥用的大青石,桥毁后放在河床里当跳蹬,可以行人。河水清澈透明,有小小的鱼儿在水中摇头摆尾。上得岸去,屋前问好。出来老夫妻二人,六七十岁的年纪,笑脸相问。屋前竹竿衣架、红苕石臼,屋边有菜地、猪舍。如果不是穿着现代人的衣服,我真觉得我们是不是穿越到了陶潜的桃花源去了。

老者男的姓张,在这里生活了68年了,有一女一子,均已成年,女儿嫁去武隆,儿子去沿海打工,老夫妇俩就是不愿搬去小河新场,而在老场厮守。山里人好客,老张忙着张罗老伴生火熬制油茶待客。

说起小河老场,老张如数家珍,带着我们沿着坝子转。过去的故事,他也是听更老的人讲的,但老场的街道和邻舍房屋,他是历历在目的。现在整个老场的人都搬去了新场,只有独他一家两口在这里守望着。许多的老房子都垮塌了,连屋基也被平整成了菜地。

老张说,过去老场常常遭匪盗,所以设计了躲匪防盗的设施。在河岸边,有一处由石头围成的暗道,可以直接通到后面的岩壁上,岩壁上有观察哨。当土匪来时,人们就都躲进暗道里。前几年,由于山洪冲泡,暗道大部分都被泥石堵住了。

在一处沟漕处,露出了光滑的青石板,老张说,这才是真正的老场街面。当时青石板街道上,人流如织,店铺林立,各种物品交易都在街上和店铺上进行着,犹如都市。而如今,大部分街面青石都掩埋在深约七八十公分的泥土里面了。

岁月沧桑,多少传说故事都被风尘淹没了,只有这青山绿水,依然故我。过去的茶盐古道,也只残留在人们的记忆和赞叹之中。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积淀呢?古道如烟,繁华逝去,大山的磁场是否记录了它的故事?总有一天,老张他们也会离去,曾经繁荣一时的小河老场,也许真的连一个最后的守望者都不复存在,我们去哪儿寻找这躲匪的暗道,到哪儿去抚摸这光滑如丝却充满了历史皱纹的青石呢?

我们沐浴着时代的雨露,翻开了崭新的历史,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物资储备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曾经的历史印记,留给我们的不是故纸堆,而是世道变迁的百科全书。漫步石梁河畔,如读一段人文的史书片段,读一次有一次之益,读十遍则有十遍之利。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出伏立秋后反被热晕?网友辣评:... 三伏天这个大魔王终于要挥手告别了,是不是觉得身上的汗珠子都少蹦跶了几下?没错,末伏结束了!也就意味着...
江南新材IPO定价10.54元... 日前,江西江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江南新材”)披露了发行公告,确定主板上市发行价10...
巫溪小伙迎娶高颜值斐济新娘,婚... 近日,以"巫溪文峰小伙迎娶斐济高颜值新娘"为内容的视频受到网友关注。8月27日,发布视频的婚礼化妆师...
可以一次性拔掉4颗智齿吗?医生... 医生,长痛不如短痛,我可以一次性拔除四颗智齿吗?"对于很多长了智齿的朋友来说,可能会时不时地冒出这个...
原创 清... 林烨,一个清华毕业的天才,却选择加入美国国籍,投身导弹研发,甚至把导弹对准了曾经的祖国中国。这个选择...
原创 马... 据报道,在2025年这个看似平常却又暗流涌动的年份,美国政坛与情报界掀起了层层波澜,而这一切,都与特...
im Token钱包:Coin... 这是一款广受欢迎的数字钱包,在全球超 200 个国家和地区收获了超两千万用户的信赖。它致力于为用户打...
女生在塞尔维亚旅游时,出租车司... 近日,一位女生在塞尔维亚旅游时打车,不料出租车司机得知女生是中国人后,全程表达对中国的赞美。
二孩夫妻又生四胞胎,孩子父亲:... 8月23日,已有二孩的产妇李女士在深圳成功诞下四胞胎,从原本温馨的四口之家,瞬间扩容为热闹非凡的八口...
西方企业被“打”疼了:中国不会...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英国《金融时报》26日报道,中国对关键半导体材料的出口管制正在冲击供应链,并...